原来,这个小姑娘远远不止《和谐》而已。
伯纳德猜测说很多天才艺术家多是一幅画惊炸世界后,便会彻底沉寂,说这个16岁的中国女孩儿可能也是这样。
但显然,伯纳德这次猜错了。
不过,虽然猜错了,但那幅《和谐》恐怕是买的大赚了。
伊万眨了眨眼,深深吸一口气,仿佛能从面前的《上海田子坊》中修道上海街道的潮湿气息和灰尘味道。
《思念》的放肆和潇洒,那种喷薄情感的宣泄,令人浑身发麻,尤其是伊万这种对艺术品极度敏感的人,简直对这幅画如痴如醉。
法国人并不以性为耻,相反,他们认定了性是最健康也最美妙的事,它可以代表浪漫,代表勇敢,代表快乐和不羁等等,但就是不能武断的说它会令人蒙羞。
而这幅《思念》,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或许还是隐秘而羞涩的无法宣之于口的前卫之作。
你会评价它用色大胆,评价它笔触狂野,评价它情感充盈,有初生牛犊极具冲击性的表达。
但恐怕很难像伊万这个法国人一般,觉得它在表达一个青春期懵懂的少女,对性初始的好奇与莽撞认知时,真的太过高级!
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伊万这居然是第一次看到如《思念》般,如此表达情和爱的。
画者对此感到羞涩甚至羞耻,想要将情绪敛在画中,让它含而不露。
可有些情绪却像自己拥有生命,在沉寂处爆发出更惊人的宣泄力量。
这幅画就像被洪水冲击的山庄,你越是想要堵,洪水却总是在无处宣泄后汇聚的更厉害,变成更加威力无边的力量,冲破所有防线。
伊万仿佛看到《思念》中的所有线条和色彩,都变成了烟花,在自己眼前炸开。
绚烂又性感。
而再将目光转向《上海田子坊》时,伊万又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对爱的含蓄表达,也真的有一种千丝万缕在心头般的撩拨细腻之美。
深夜,情感放肆宣泄成《思念》。
天亮了,太阳照亮人的面孔和表情,人们收敛心事,只能小声的诉衷肠,化成这一幅《上海田子坊》。
他们两幅画,如果拆分开单独展览,你会赞叹它才华惊绝,会品评它的画风、笔触、色彩和构图等等。
但两幅画放在一起,你却能体会更深远更强浓的情感。
完整的,连续的,延绵不绝的故事涌上心头,令人浮想联翩,仿佛欣赏了一场莎士比亚话剧般,内心悠荡难平。
欣赏完了两幅画的艺术性,伊万又去细细看这两幅画的笔触。
他很快便判断出,《思念》该是在《上海田子坊》之前。
回头问过后,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