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69节(1 / 2)

最后,苏葵只是说让她在家里陪她妈说说话就好了,赵芝兰却是想着得给苏葵家什么样的见面礼。

陆成明一直保持温和的笑意听着,他问赵芝兰:“您何时动身?”

赵芝兰道:“我想着明天就过去,这小苏的文章已经在推广了,后续我也要跟上她的步伐才行。”

于是,第二天,他们三人一起到火车站送走了赵芝兰,清河大队那边已经得到了消息,保证一定全力配合她。

那领导可是说了,要来一个大画家,把他们清河大队画下来,画成那种小人书让全国人民都看见,大队的人能不积极吗?

苏葵还委托赵芝兰给家里带了一封信,顺便也要给秦晓兰寄了一些东西回去,她可能短时间都不会回去了。

临分别时,陆成明对她说:“苏葵同志,我这段时间可能会在物理系这边上课,如果在学校有什么困难,你可以来找我。”

看着他始终不变的温和表情,苏葵忽然就开了个玩笑:“……也许,我大概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果然他恍若完美的表情微微怔住了。

“……是的,我说错了,希望你不要遇到任何困难。”

苏葵有些笑意。

*

借着《华夏日报》强大的宣传力和公信力,短短几天时间,《清河乡之变》要出版的消息几乎传遍了全国。

九月十三日。

还在早上,各省市县的新华书店门口已经排满了人,他们之中有些人是从上一本《小草青青》就知道了苏葵,当时这本书同样是在全国闻名,成为了不少人喜爱的读物。

第二部小说大家也在看,谁知道看着看着国家真的出了里面的政策,谁知道看着看着它竟然还登上了权威机关报纸说要出版了?

这样大的阵仗,就是不知道的,让人这么一说也知道了。

有些人不知道登报代表什么,只知道它肯定非常好看,这么大的报纸全都在夸,那不得买来看看?

不到一天时间,出版的十万册图书全部售罄。

这部小说之前还在报纸上连载,大家都不知道结局,现在书出来了,又闹出这么大动静,谁不好奇啊?

《清河乡之变》前半部分讲述了苏英等人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解散公共食堂的事,期间穿插着各种人物的思想碰撞和斗争,而后半部分,就着重刻画了食堂解散以后大家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或许是因为苏葵是当事人,所以有很深的感触,或许是因为像徐奚年说的那样,她刻画人物有进步,更或许是她利用了来自后世的一些写作技巧,使得前后发生了强烈的对比——

在她笔下的清河乡,同以前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种菜种地,养鸡养鸭,照顾着自家的小猪崽,生活有了奔头,哪怕生活没有变得多么富裕,各家各户却充满了欢欣的气氛。

虽然人吃饭是分开了,但大家的情分却是更紧密了。不仅没有争吵,甚至以前在食堂里经常掐尖吵架的几个竟然都主动将自家东西拿出来互帮互助。

看的人都在点头,是啊,他们要是和那个清河乡一样,也是分到各家各户做饭,他们也可以自己种菜养猪,那日子也能变得像他们一样好,他们也不吵架,互帮互助!

跟随作者的笔触,他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叫“清河乡”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看书的人多了,看完了大家有事没事还会聚在一起谈论,没看过的就坐在那儿听人说,听又没有门槛。

一时间,大街小巷,很快就流传起了苏英带领大队人提出解散公共食堂的故事,流传起了清河乡这个名字,流传起他们那里现在过的好生活来。

不少人心中都生出了向往,就是不知道到底解散了有啥用处的,旁边人就直接告诉他,解散了他们就能过上跟清河乡一样的好日子!

这下大家懂了,纷纷表示他们也想过好日子!那就散!赶紧散!

连宣传部下乡调研的同志们都感叹,他们是太低估人民群众的影响力了。

苏葵的小说《清河乡之变》就这样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向每个地方蔓延,慢慢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对这种好政策的向往。

*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支持,否则当初他们也不必做什么宣传工作了。

而且反对的人声音还不小,因为他们直接在报纸上发了文章,把焦点放在了《清河乡之变》上。

让发文的是下面的一些领导,他们受以前思想的影响,并不想觉得现在的模式哪里不好,虽然他们领会了上面的意思,但因为是试点阶段,正是收集意见反馈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意见。

看得出,《清河乡之变》正是这次试点的宣传口,于是重点就放在了这部作品上。

文章被发在《文学作品报》上,《清河乡之变》是文学作品,那就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分析。

发文指出,这部小说立足于“解散公共食堂”这个政策来创作,但本身里面的故事并不存在。作者更是以夸张的写作方式,刻意描绘出了一个未来的生活盛景,这样的盛景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并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如今,正是这篇文章在各地传播的时候,很多关注报纸的人就看到了这番言论,有些人觉得这上面分明胡说八道,那么好看的书让他们挑出一大堆毛病来。

也有人思考了,觉得上面其实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毕竟再怎么样,那也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里面的内容还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是别太真情实感的好。

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跟着走,但只要一个不同的声音出来,大家就会有所偏向,如果让他一直发酵,倒向他的还会越来越多。

苏葵被宣传部的同志叫过去的时候,正听说了这件事。

他们叫她过来当然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告诉她,文学出版社已经核算好了她本次写作的稿酬,叫她来是给稿费的。

这次的作品是按照最高稿酬来算,千字十五,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总共五千四百元。

这只是文学出版社这边给她的,这篇文章还被发在《六月》上,等待连载结束,她还有三千元。

她的上一部作品《小草青青》同样是连载加出版,得到了四千多元,扣除后来修房子的二百四十元,给学校捐款的五百元,还有她自己买了各种东西的钱,还剩三千多。

再加上这次给的稿费她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

万元户!

这个时代甚至还没有这个说法,就是在七八十年代拥有这么多钱都能被人叫做富豪,何况她这是在五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