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182页(1 / 2)

乡试第三场,旁的什么都不考,只考策论。

三天时间,五篇策论。

穆空青看过题后,在心中给这五题划了个大概。

三道论政,两道献策。

论政题没什么好说的。

穆空青也不是毛头小子了,乡试也没什么需要他剑走偏锋搏一搏的必要。

他在永嘉书院连拿了四年十六场季考的前十,若是这样都对清江府乡试无甚把握,那他可以说得上是以一己之力,直接砸了永嘉书院的招牌了。

与他同届的学子日后怕都是不敢出去见人。

穆空青在写论政题上,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子。

用三成的篇幅去分析该政策的具体优在何处。

三成篇幅去分析该政策施行后的成效如何。

三成篇幅去分析为何会有如此成效。

剩下的一成,则根据成效或褒或贬。

溢美之词不夸张,批判之语亦不尖锐。

通篇看下来,就差把“实事求是”四个字刻在字里行间了。

锦绣文笔从来都不适用于策论上。

无论是论政题还是献策题,要的都是“求实”二字,除非那阅卷官是个喜好华而不实的,否则将策论写得花团锦簇,只会适得其反。

至于那两道献策题,却是着实让穆空青伤了脑筋。

一道是老生常谈的治水策。

这不奇怪。

清江府在黄河沿岸,说是隔三差五便有水患一点儿也不夸张。

若是当年无旁的大事发生,那清江府境内考策论题,十有八九都同水患脱不开干系。

让穆空青迟迟无法落笔的是第二道。

第二道题,问的是赈灾策。

现下赈灾,大多分为两步。

一是发放赈灾银安置难民,二是征发徭役,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的徭役,可私下出银请人代役,却不可花银钱免役。

先前穆空青急着院试,也是因着想要个秀才功名,换老穆家免除徭役。

穆空青要献策,也只能从这两个方面下手。

要说到赈灾,较为出名的政策应当就是以工代赈了。

但古人又不是傻子,以工代赈的法子也不是没人想到过,只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法子,这中间可钻的空子实在太多。

先帝在时蜀中地动,便有一侍郎提出此策,官府提供食水工钱,令难民自行重建。

结果却是赈灾银被贪得更加厉害,原本一万不到的死伤,一场赈灾过后却足足死了五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