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中下旬后, 明显感觉到天气更热了, 白天气温高, 雨水少,地表积累的热量到达了高峰, 这是入伏的征兆。
在这种天气的情况下, 农作物对水的需求更旺盛了。
作物的生长需要水,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就是水, 肥料施在田地里也需要水,因为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让植物的根系吸收。
农家有句谚语,“有水无肥一半谷, 有肥无水望天哭”,足以证明水对庄稼的重要性。
溪流地势低洼,低于农田,如果想引水灌溉,必须在河流上游选择合适的地点,开设渠口。
为了自引水,他们也曾经想过法子,把中空的竹子对半砍开,把竹子搭在上游处,接到农田,形成一条自引水渠道。但这条小溪的水流速度很缓慢,这样的引水方式实在是收效胜微。
这件事就暂且搁置,先用人工挑水的方式。
每天早晨,程年会提前起床,拿着扁担和桶到溪边,一桶接一桶的挑水灌溉,家里的水缸也一直保持在蓄满的状态。
挑水的工作劳累且机械,很容易累着腰。他要在离开之前,解决这个问题。
他在木工农具篇里,找到了灵感,用竹子做个小型水车,借用水力转动水车,将水逐步提上去,再利用自然倾斜的原理,将水注入水槽,这样形成了自动引水机器。
原初贝也起床了,静静地站在门口,看着他弯着腰浇水。
她叹了口气,自从下定决定后,他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没日没夜的干活,恨不得把家里的工作都做个遍。
自灾难以来,他们都没有出过这座山,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更不知道这次离别会有多久。他们对此缄口莫言,没有人提及此事。
至于为什么不去基地生活,原初贝和程年对此的态度,出奇一致。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生产建造出来的,况且,比起集体生活的稳定,他们都更热爱纯粹的自由。
程年的余光瞥到原初贝的身影,起身催促着,去砍些竹子和细藤绳回来。
二人拿着石斧,去看了十来根竹子,背篓里装满了细藤绳,画图纸、劈竹篾、编骨架,失败一次就再来一次。
水车由左右轮、车轴、木辐条、刮板、水斗和支架等部件组成,制作过程很精细,每一部分都需要按准确的比例进行安装,还有后面提水至水槽的倾斜角度也要多次实践,绝不是几天就能做成的事情。
在等待救援队的日子里,程年像长出了五头六臂,每天挑水、锄草、采集果子、还得熬夜做水车,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