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苏瑾来,那位张姓粮商,更加吃讶。惊喜地拉着那人道,“这法子当真可行?”
“怎么不可行?苏州府的米铺,肉铺,布店,茶庄,都眼红的很,各家纷纷印制券子,往外发卖。这券子还有另一宗好处。便是买回去后,或转送,或自用,收纳之余,总有不小心遗失的,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张姓粮商面色言语很是激动,“若真如此,我也找了工匠刻版,印些粮券”
那人摆手道,“你若不信,只去城西一家刘记布庄瞧瞧,那家已用这招了。”
二人的谈话还在继续……
苏瑾一边听一边连连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
对商家而言这确实是个融资的好法子,有利无害。日后她若缺了银子使发展,便也去卖毯子券?
她脸上带着笑意,胡思乱想着,想着想着,却觉哪里不对。慢慢的脸上笑意落下来,以指叩桌,沉思良久,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听那人的意思,竟是让以斤数为单位,往外卖。那么……
古代因受交通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各种商品价格波动较大。
丰年时卖出一斤粮券,只能得到十文钱。那么灾年时,一斤粮则价值二十文。
此一斤怎么与彼一斤相同?
………………………………
“券子”是真事儿。此章是有用地,不是灌水凑字数
最后一个多小时,求粉红
第一卷:梁家巷子 229章 朱老太爷归来
229章 朱老太爷归来
尚老爷到时,那二人还在谈论着“券子”营生,愈谈愈兴起,又勾得几个素不相识地人上前搭话儿。
苏瑾听那人的话头,券子一事,似乎在苏州府已蔓延开来,并有迅速扩大席卷相邻府城的迹象。
听着又加入的四五人高声阔论,狂喜不已。她心底突然有些不安。
因为这让她想起前世八九十年代,突然掀起的养殖狂潮和集资狂潮。那时候她虽小,但父母认得的每个人都用狂喜的语气谈论它们,并深信只要参与其中,定会财源滚滚,一夜暴富……在一股一股让人无法抵挡的风潮中,父母好容易攒下的血汗钱一瞬间化为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