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家都知道应该这么做,但问题就是,哪个去起这个头了。
位高者装聋作哑,位低者,一个个都头疼呢,思来想去,最后这个事儿竟然推给了一个性子比较直的大臣,这一推出来,可以说,这人没准儿下一刻就完犊子了。
但没人站出来又不行,这比皇上突然没了,皇子都还年幼还严重呢。
因为皇子都大了,各自有各自的势力,在没有传位诏书的情况下,那个什么,打起来都不是可能,而是一定的事情了。
这可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因为胜者只有一人,其他人,到时候都会被大清洗的!
没准儿如今朝堂上站着的人,都要去掉三分之二呢。
康熙见终于没有人阻止他了,心情还算不错,可一听大臣又提立太子,直接叫康熙晴转阴了,脑门子都呱呱的疼。
本来他是觉得这些大臣又在这儿站队呢,但细想一下,这不是他要亲征,这些人,怕不是觉得他会出意外回不来了吧?
但你说叫康熙忽视这个事儿,还真是不能,因为亲征就意味着有风险,即便康熙只是坐镇,但战场上,万一来个流矢……
所以说,这个事儿还真成了一件头等大事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真倒霉催地碰到这样的事儿,就说没个继承人怎么办吧!
头疼归头疼,但康熙还真没有想过退缩,你看,都到了提醒他立下传位诏书,别万一人真没了,他都没生气,可见,这次亲征,那可真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了。
想辙吧!
康熙按了按额角,对于立太子,那可真是叫他为难,他虽然有了明确的想法,但这时候,他也并不想立什么太子的。
就说他万一没事回来了,朝堂上多个太子,那不又成了之前胤礽那样。
说实话,为什么会废太子,康熙难道一丁点儿的原因都没有吗?如果不是他那般逼迫着胤礽,怀疑这,存疑那,胤礽也不至于走到如今。
有了太子,就相当于给康熙立了一个靶子,叫他所有的目光都定在太子这身上了,而其他人,就会天然的被康熙忽略一层……
这才是康熙为难之处,朝臣们处于他不能安全回来的由头,为了国体安稳过度,才有了这么个立太子的说法,可康熙不能只考虑他不能安稳回来吧?
要是他好端端地回来了,那这个太子怎么办?他能容忍吗?
这一切真就是叫康熙要抓头了,不能不去亲征了吧?话他都说出去了。他也不是那朝令夕改的人啊。
为难的康熙这不就召见一些老臣来说话了,他的顾虑,自然是要说一说的。
这些大臣,那可都是人精了,一听康熙的话,沉思后道:“既然皇上不是不想立储,而是不想公开,那为何不秘密立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