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轲哥哥,这对你们治水可有什么帮助?”
李轲看了几眼,问道:“这与戽斗有几分相似。”
“戽斗?”梁乐没听过这东西,李轲提笔便画了出来。
戽斗用竹篾或木头制成,中部似斗,两边有绳,轻便耐用,只需要靠人力操作便可,确实与脚踏水车差不太多,只是结构上粗糙一些,蓄水量也不足够。
“往日农户们便是用戽斗取水灌溉农田。”李轲解释道,“若按你所说,确有防堤内积水之效。”
梁乐脸上露出笑容:“有用就好。”
·
府衙内,众多学子围坐一堂,赵学政坐在首座,正向他们交代着后面的安排。
“……沙因潮至,数年复塞……新导之河,必设诸闸,常时扃之,以御来潮,沙不能塞也……今疏导者不唯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西北入于扬子之于海也。”赵学政将手中的那篇文章放下,“这便是李轲所呈的治水之策,本官阅完诸位所呈文章之后,认为此篇所拟对策最佳,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那日李轲将梁乐送回家中,听了她一席称得上“劝诫”的话,后又在客栈中得了梁乐所制的图纸,干脆将自己先前所想的对策划去,重新拟了一篇关乎水利农田之作,便是赵学政方才所念。
天一湖东南边流入淞江与西北边流入长江的通道必须疏通,唯有宣泄通道畅达,才能将长年累月所积的沙石堵塞疏导开来。
他甚至提出“以工代赈”,让流民们兴修圩堤,疏通田间水道,在不破环农田的情况下引导湖水灌溉庄稼,以御旱涝灾害。
能被召来的学子都已过府试,且多少在考生之中有些名气,自也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听完李轲所写的对策,便知晓自己的那份不如他,当下便拱手称赞李轲“英雄出少年”,“心中有百姓”云云。
赵学政此番叫他们前来,自然也不是只为了读一遍李轲的文章,而是告诉他们,朝廷已经下旨,赈灾的银钱与粮食不日便到。只是朝中人手不足,此番治理水患只安排了位钦差前来,因此他希望诸位学子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治理水患,学生等义不容辞。”
·
统共十名学子,被赵学政安排去了几个不同的县里。
李轲作为对策的提出者,被分去了东南边水患最为严重的兴县。
梁乐得知之后,本要打包了行李一同跟去,但李轲知晓水患严重之处十分危险,担心她跟过去会出什么事,没法照看住,以钦差带队的理由拒绝了梁乐。
她并非考生学子,本也不在赵学政安排的名单之中,若是李轲愿意带上她还好,李轲依然拒绝,她也确实无法跟去,只好独自留在吴郡折腾施粥济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