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不会说话,对陌生人的观察和戒备,天生比旁的孩子强。
这个楼大夫治好了不少这样的病人,所以很清楚怎么构建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对方是小孩子。
未见其人,但沈悦心中却稍稍舒缓了些。
等到暖亭处,丫鬟福了福身,“沈姑娘。”
沈姑娘笑着颔首,丫鬟撩起帘栊,朝内里道了声,“沈姑娘来了。”
暖亭中的人停了下来,明显观察到听到身后的人入内时,卓卿(小六)眸间微微清凉,似是下颚也微微张了张,若是一个正常能说话的孩子,此时应当已经唤出对方名字了。
卓卿不会说话,但是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自觉反应,那情况同完全没有反应的一类孩子比较,是要有机会得多。
楼清运敏锐得捕捉了先前这一刻。
而小六也果真朝着方才入内的沈悦莞尔,虽用的是手语,但说明有表达的欲望;下颚同刚才一样,不时便微微提了提,是先前的自觉反应已经可以常态化。
楼清运眸含笑意。
这孩子有说话的欲望,但是遇到了困难。
相比起从没有开口的念头,需要循循善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能治愈的机会大很多。
但除了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看孩子的自身条件。
有时候,一直不会说话,并不一定是生理缺陷或着是心理原因,而是很有可能因为在该学说话的时候,身体条件出现了异常,譬如,神经压迫等等,让孩子恰好错过了最好开口的时间。
在当下的环境里,需要一点点尝试着找出原因。
但若是能确认,卓卿是在某些场合开口说过话,便可以确认,这些缺陷是可以通过成长和不断的对应刺激来修复的。
楼清运能观察到,卓卿对众人口中的这位沈姑娘有特别的心里联系。
在方才同王妈妈和桂枝说话的时候,卓卿想要沟通表达的念头并没有如此强烈。
有时候在临窗观察中,病患和家属之间因为太过熟悉,反而可能不会引起共鸣,而是一直让病患保持和早前一样的状态。
但如果有新的外部环境刺激,而这种新的外部环境刺激,是正面,有效的,往往可能激发病患的潜能。
楼清运没有着急回头,而是一直认真得观察着卓卿。卓卿的这些下意识反应,比先前记录的不少日常信息还要来得有用和直观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