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分卷阅读529(1 / 2)

是富家大户横插一脚加利息,这麽一来还怎麽防?

这事儿得和京城反应反应。

客户没有定産,借了钱不确定能不能还上,朝廷要主户给他们做担保可以理解,但是朝廷推行青苗法最主要的目的是救济贫民而不是做生意,不能过于关注赚钱还是亏欠。

主户客户都是大宋的百姓,就算客户还不起钱,官府还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不成?

百姓起早贪黑辛勤做工到头来养不活自己那是官府无能,理政的官员不能让治下百姓吃饱穿暖那是他们没本事,就该由他们来开仓放粮赈济贫民,而不是卡着标准让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连借钱都借不到。

去民间走一圈就能看出来,主户再怎麽贫困也有田産可以依靠,真正需要青苗钱度过青黄不接的多是客户,要是在借钱的时候必须得给人好处才能借到,朝廷何必推行这青苗法,直接让他们和以前一样找黑心的富家大户借印子钱不是更方便?

政令得改,不改不行。

自条例司开始推行青苗新法,条例司衙门八个检详文字官有一半都持反对态度,朝中就更不用说了,连向来支持王相公的御史中丞吕公着吕大人也开始动摇。

许遵之前一直支持王安石,到现在也依旧期待王相公接下来的做法,但是支持不代表无脑支持,哪儿有问题得说出来才是真的支持。

当然,他也不敢保证他的意见就是对的,具体什麽打算还得条例司内部商量,实在不行让政事堂的相公们把把关也没坏处。

年轻官员有干劲是好,可这种事情不能只有干劲,很多时候还是得让浸淫官场多年老臣来参详。

政事堂的几位相公都在地方干过很多年,不管是赈济救灾还是抵御外敌都经验丰富,看问题的眼光也很毒辣,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新政可以碰壁,但是不能明知道有问题还有闷头往前走。

许知州书房里的烛火亮到半夜,上了年纪就喜欢絮叨,一不小心就写多了。

京东、河北、淮南三路的青苗新法进行的如火如荼,州县的反馈也如同雪花般飞到条例司衙门。

王安石的眉头越皱越紧,青苗法的推行不可能毫无阻碍,地方送回来的反馈却大多都是捷报,纸面上没有写到困难或许就是最大的困难。

他在鄞县试行青苗法的时候都有人欺上瞒下,京东、河北、淮南三路那麽多州县怎麽可能都进行的那麽顺利?

王安石心中烦闷不已,只是让他更加烦闷的还在後面。

当天下午,检详文字官苏辙请辞。

老王:……

条例司八个检详文字官,六个是他推荐的,一个是陈升之推荐的,只有苏辙是官家亲自任命的。

那小子平时对他就各种有意见,而今条例司成立不到一年就要请辞,让他怎麽和官家怎麽交代?

说他们的新法已经不得人心到连自己人都不相干了?

青苗新法的反馈还没送上来完,谁都不许走。

苏辙的调任申请被拒绝,只能亲自到老王面前和他讲道理。

他们俩本身理念就不一致,在青苗新法上分歧更大,早在三路试行青苗法之前他就说过借钱给百姓不是好事,非要他留在条例司只能还是天天吵架。

别说什麽他是被他爹影响,这事儿和他爹没关系,他是真心觉得这法子不可行啊。

第177章

*

老王心中烦闷,小苏的心情也没比他好哪儿去。

他在地方干的好好的,回京城根本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在地方当官和在京城当官完全不一样,京城的官员得有地方理政经验才不会纸上谈兵,他连地方官怎麽当都没弄明白怎麽当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