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把钱推了回去:“阿母,相公有俸禄,我有也嫁妆铺子,家里弟弟妹妹还小,我们身为长兄和长嫂,如果不顾着家里,还要再花家里的银钱,那真是太过意不去了。”
秦母:“可是这……”
杨海燕道:“这些钱当是我们今年孝敬给阿爹阿母的钱,往后每年我们都给家里十两银子。阿母也不用担心我们,我们定然是拿的出这些钱才拿出来的,绝不会亏了自己。”
秦放:“阿母,你就听燕燕的。”他是想过每年要给家里银钱,也差不多是十两银子左右一年,直到两个弟弟成亲,妹妹四丫出嫁,往后他就只给父母一些养老银钱,不会是十两那么多。却没有想到他媳妇先说了出来,也拿出了钱。
秦母见儿子也这样说,就收下了:“那喜酒的银钱你们就别给了,咱们大房可没有分家。”
杨海燕:“听阿母的。”
秦父从头到尾就是摆设的。
接着,秦母带着秦放和杨海燕去了娘家。能养出秦母这种性格的人家,定然是不差的,秦放的外家还没分家,和秦家一样,都非常的热闹。他们在那边吃了午饭,又送了秦放外公和外婆鞋子,再告知喜酒的日子,他们就回来了。
转眼间,就到了喜酒的日子。
这天,秦家人都非常的忙碌,除了杨海燕和几个小孩。说到小孩,前一天,在绣工坊学绣工的二丫和三丫也回来了,两个姑娘看上去都是比较乖巧的性格。相比于二丫,三丫更加的乖巧。二丫有个弟弟,相对来说底气足些,而三丫没有弟弟,在性格上,有些类似于秦三婶,觉得自己底气不足。不过回来的当天,她们拿着绢花来向杨海燕表示感谢了。
喜酒是中午,中午吃了就散场,便是有些路程的亲戚,像秦放外公外婆他们,中午吃了下午回去,也好赶路,要是到了晚上,就危险了。
秦放和杨海燕都穿上了喜服,在亲戚好友的祝福下拜堂了。拜堂后,大家开始喝喜酒。
这个年代的喜酒比现代好多了,因为这个年代的人一坐下就开始吃饭,不像现代,要各种为难,敬酒。
吃好喜酒,大家就散了。有些识相的妇人会留下来一起帮忙,加上秦家三个儿媳妇,还有秦放的舅母们,所以院子里收拾的也非常快。等院子里都收拾好,秦放的外公外婆也要走了,秦三叔会赶车,所以他赶着马车送秦放的外公外婆回去的。马车大小有限,不够那一家子人坐的,所以坐马车上的是秦放的外公外婆和几个小孩,舅舅和舅母们都是走路的。
喜酒过后,秦家算是真正的分家了,大家开始分开吃饭了。好在喜酒前的几天里,二房和三房已经搭好了灶头。
杨海燕已经换下了喜服,秦放倒是没有换下,他很喜欢这身喜服,暗红色的,穿在他身上也非常的显眼。秦放进门,看到他媳妇:“怎么把衣服换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