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原先想发怒,可是太监顾问行那张老脸拉得老长立在自己身边,一副皇上做错了事还想怪到阿哥们身上的模样。
康熙一肚子火气憋在肚子里,只好不发表意见。幸运的是胤礽大约是打着从行动出发的想法,自从这件事开始对身边人管束极为严厉,就连乳母一家也被他找到了贪污宫中银两的事情轰了出去。
老实说,康熙担心胤礽会过犹不及,不过看胤礽一副要将自己整顿到让人无法说出一个‘不’字的干劲模样,康熙觉得还是闭紧嘴巴才比较合适呢!
事情二:科举改制。
第九十五章 康熙十七年
康熙先是在朝会上探了探口风。
因着军演一事, 戴梓这名虽不是科举出身, 却出身于官吏清贵之家的能臣自然颇得朝臣的瞩目。
康熙拿戴梓为例, 在朝堂上笑称不知在世上有多少如同戴梓一般的聪明人,却因科举而没有入仕。
虽然康熙看上去只是一句顺口玩笑话, 但所谓金口玉言,又是在朝会上所说,这个话语落在朝臣耳中自然引起轩然大波。
有科举出身的文臣很是不忿,认定了戴梓从才学上必然和他们相差甚远, 出口嘲讽却是被视戴梓为军中天人的将领们对骂,在朝堂上闹腾不休。却是几乎没有人发现,康熙真正的含义。
唯独几名察觉到的朝臣在这乱糟糟的朝堂之上, 也只是沉默的交换了一个目光,将心中的疑问按捺在深处。
一连几日,在朝会上, 没有任何的结果。
朝会结束, 也没有任何大臣的奏折上提到这件事。
康熙坐在东暖阁中第一次有了后悔的冲动——既然自己是皇帝, 是不是应该直接下令才更好?
清朝科举制度和明朝一致, 沿用八股取士。八股文的问题很多,第一以四书五经取题,严格要求符合题意,绝对不允许擅自添加自己的想法。第二要求四副对子平仄对仗, 绝对不能出现任何亵渎圣人的内容。
条条框框的八股文延绵数百年之久, 题目到了最后也都是殊途同归, 年年都有教书先生和所谓的‘猜题人’猜中题目。若是猜中的学子, 自然可以用往昔精心准备好的文章,考上的几率自然也要大上许多。
更何况,不少学子文采不错,但偏偏对这要求死板的八股文是束手无策。从明朝采用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以来,不少在单一方面独有才华的士子很难通过科举入仕,只能为官员充作幕僚,极少数才能引荐为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