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299节(2 / 2)

第一氏族 我是蓬蒿人 7858 字 1个月前

“事实也的确如此。

“耿安国的梁山营虽然是悍匪出身,但之前两败官军,无疑也是骁勇老卒,这群人过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多的是不要命的好汉。

“而且他们之前受了宁哥儿的公正对待与恩惠,出了积攒了几个月的恶气,得到宁哥儿的认可与尊重后,本就是自愿为国出战的他们,自然没有不效命的道理。

“他们的战力比防御使军队的战力强,正好作为第二进攻梯队。

“至于贺平所部,本是郓州精锐部曲,被委以把守桥头堡的重任,有责任心与傲气在,白日被一攻而破,但凡是血性男儿,都会心存不甘。

“又因为他们对西河城十分熟悉,所以最适合攻城。

“宁哥儿没有让他们早早出击,而是压了他们两次,让两股义军先冲阵,等轮到他们的时候,正是战意、怒火、血性厚积薄发之时,能够一举攻占城墙,也就不意外了。”

这一席话说完,宋明等人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叹服。

宋明向赵宁抱了抱拳,感慨万千:“一场看似简单的大战,竟然有这么多精要之处,赵将军年少英雄,不愧是大齐最耀眼的后起之秀。

“郓州能有赵将军前来坐镇,实在是他们天大的福气,皇朝能有赵氏这种将门,这场国战才有争胜机会啊!”

这番发自肺腑的称赞之言,并没有让赵宁如何得意,只是笑着谦虚了两句。

什么精要之处,刚刚魏无羡说的那些,不过是为了堵宋明等人的嘴,也是为了向天下人解释此战胜利的缘由,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真正的精要。

赵宁跟魏无羡对视一眼。彼此没有说一个字,但对兄弟的心思,却都已经分外明白。

魏无羡不会提及的是,陈奕、方墨渊、丁仪他们麾下修行者的来处。这不仅是赵宁的秘密,也是很多世家在国战之前,隐蔽积蓄力量观时代变的同共作为。

“本王之前怎么都想不到,郓州义军的战力会如此强横,士气会如此高昂,前赴后继死不旋踵,真是天下王师的表率!”

刚刚赢了大战,兴奋劲儿还没过去的宋明,感叹到这里,忽然顿了顿,开始思考一些现实问题:“郓州本地义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强的修行者力量?

“之前燕平城大战,朝廷也号召了燕平义士参与守城,可他们表现出的战力,为何就跟这支郓州军的先锋差了那么多?能正面战胜数量相同的北胡大军,得多少精锐修行者?”

这话一出口,其他几个王极境都是面色一紧。

魏无羡打了个哈哈,“殿下想岔了,这只是四万人的交锋而已,需要作为先锋的修行者并不是特别多,跟燕平之役不能相比。

“况且国战至今,民间多的是仁人志士投身军伍,郓州作为军事重镇,能够汇聚一些江湖侠客,岂不是理所应当?”

宋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不置可否,他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但一时间又想不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暂时没了言语。

“其实这一战能胜,不是靠几千几百个先锋修行者,也不是靠本将排兵布阵,更不是靠敌我力量相当下的一时侥幸。”赵宁忽然开了口。

他看着城外还没被打扫的残酷战场,眼神悠远面色沧桑,低沉浑厚的声音一响起,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在众人都向他看来时,他的目光在一具具或倒或跪,或死了仍旧驻刀而立,在尸山血海中不肯倒下的甲士身体上扫过:

“这一战能胜,靠的是三军合力,靠的是我大齐的天下,有一个个即便平日里没有锦衣玉食、显赫人前,蒙受朝廷多少恩惠,享有官府多少特权,仍然愿意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决然拜别双亲、暂舍妻儿,携粮带刀披甲上马,离开家乡赶赴沙场,跟外寇血战不退的普通人!

“在这片战场上奋战过的每个大齐将士,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保境安民的真豪杰,是我大齐皇朝的脊梁柱石!这一战能胜,我们靠他们,往后千百场大战,我们若是还能胜,也依然是靠他们!

“但凡这天下有足够多这样的大丈夫真豪杰,无论我们面对的外寇有多强,无论我们一时丢掉了多少国土,无论我们战死的同袍有多少,我大齐一定不会亡!”

宋明等人听到这番铿锵有力的话,无不深受震动,怔怔看着赵宁忘了言语。顺着赵宁的眼神,他们不由自主将目光,投向沙场上那铺天盖地的尸体,皆是良久无言。

“向朝廷报捷吧,让这一战的胜况传遍天下。经此一战,往后无论北胡大军如何气势逼人,我大齐王师将士,再也不会畏敌如虎!”

说完这句话,赵宁甩甩衣袖,离开了城楼。

今日一战,幸赖陈奕等人舍命相搏,大军赢了,这才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鼓舞天下士气振奋天下人心;

倘若陈奕等人在战阵中稍微怯弱迟疑些,这一战败了,导致声名在外的赵氏家主继承人,皇朝最年轻的顶尖强者,都没能挡住北胡大军,在国战形势如此艰险的情况下,大齐军民还能指望谁去,还能有什么信心可言?

往后的国战还怎么打?

宋明只知道大军胜得不可思议,只知道军中修行者强得不合常理,又哪里能够知道,赵宁为这一战布置了多久,准备了多少,付出了什么?

现在大军胜了,靠着数万将士埋骨沙场,郓州战区保住了,国战形势为之一振,宋明等人高兴开怀,赵宁却只想去看看陈奕,看看那些伤痕累累的将士。

第三五九章 一线光明(1)

郓州。

在来郓州之前,狄柬之对郓州不甚熟悉。

他只听说郓州是个民风淳朴之地,地方大族势力颇为强势,时常为民做主为百姓伸冤,为此不惜跟官员在公堂上分庭抗礼。

站在官府的立场上看,跟官府对着干的百姓,无疑都是刁民。

不论对方有什么理由,都该立即捉拿下狱,否则官府威严不存;若使百姓人人效之,则地方秩序也不存,那就会天下大乱。

但站在天下的角度来说,狄柬之对地方上有富有良知、正义感的乡绅与大族,其实并不如何敌视。

做了这么多年官,他很清楚,一旦官府权力没有掣肘,可以骑在百姓头上为所欲为,那些官吏都会怎样鱼肉乡里。

郓州既然有云家这样大族,狄柬之在来之前,一直以为这里必然是吏治清明,官员个个秉公守法,吏员人人与民为善。

可此刻站在府库中,面对堆积如山的百姓捐献物资,他只觉得手里的账簿比泰山还重,怎么都拿不稳,比尖刀还要扎手,怎么都握不住。

“根据账簿记载,这间仓库里各等布帛八万匹、丝绸三万匹,粟米十二万石......然而本官刚刚清点,却再清楚不过的统计清楚了,这里有布帛十五万匹,丝绸七万匹,粟米二十万石!”

狄柬之盯着拱手站在一旁的仓曹主事,眉宇间煞气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