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堂审断,论理可不该任由女眷旁观,王妃纵然是要看热闹,如此行为却是于礼不合。
十一娘当然要还以厉害:并非是为看热闹,此案我也参与了调察取证,知道内情应比毛府尹更多,故而才来听审。
毛维哪里听不懂王妃言下之意?
本官身为太原牧,过问刑案无可厚非,王妃一介妇人,却无权干涉政务。
对十一娘,毛维可没对待贺烨那样客套,早就是撕破脸皮的敌对双方,此时又无闲杂在旁,大无必要虚以委蛇。
我虽不得授官,却得太后嘱令协助太原治政,有无权限干涉政务可不由毛府尹定论。
贺烨早觉不愤:当着本王面前针对王妃,毛维难道是当本王是死人不成?
毛维,我今日才晓得,原来你一直不满太后执政?他可没有十一娘那样机锋婉转,一句话便扣了顶铁沉的帽子给毛维。
殿下,太后是太后,王妃是王妃,如何能相提并论?毛维也不傻,还了一顶帽子。
那么毛府尹是在质疑太后授权?十一娘轻轻一笑。
太后只是口头授权,并未手书懿旨,但毛维却并不敢质疑王妃伪传口诏,因为他心里清楚得很,贺烨在太后眼中只不过摆设,真正担当重任的人是谁。
自从贺衍无子而崩,蜀王子贺洱继承帝位,虽然眼下是韦太后独掌大权,可是作为曾经的太后死忠,毛维因连连受到韦元平、元得志两人的先后打压,心态早已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他不认为太后会比蜀王活得更加长久,当然更加关键的是他相比韦、谢、元等人,并不是最得太后看重之人,不知不觉间,毛维手中的舵盘已经偏向蜀王与天子,在新一轮的站队中,其实他已经不算太后党。
纵然如此,毛维也深知这时蜀王绝不会与太后展开争斗,因为天子还未至亲政之龄。
隐忍,必须还要隐忍,不能违逆太后,他要做的,只能是与晋王妃明争暗斗,看谁能够获取韦太后那颗善变的心。
十一娘眼见毛维缄口不言,却不愿见好就收:那日征兵案闹得民怨沸腾,倒不见毛府尹主持大局,却是因为这回一桩人命案,更让毛府尹重视,几日前质疑晋王府逮拿人犯不说,今日甚至亲自出席听审,我实在觉得诧异,毛府尹自来太原,无论征兵,抑或供给军需,皆无作为,莫非是将心思皆耗废在刑案一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