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 39 章 039(第一卷终)(2 / 2)

这是她再如何欣赏乔琰的风采气度也不会违背的原则问题。

对她这个格外谨慎的叮嘱,乔琰当然不会觉得是冒犯。

她颔首回道:“理该如此。我听闻张平子为太史令时,所制地动仪也位居此地,此为精密之器,存放自有规则。”

听到乔琰这么说,马伦对她的观感更好。

乔琰提到的张平子便是张衡。

邓绥太后执政之时,以公车特征将张衡接入京中,先拜郎中,后拜太史令,浑天仪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而后又有了地动仪。

虽说地动仪在车马震动的纵波影响下并不会有所反应,只有地震才会让金蟾吐丸,但马伦在接掌灵台后便在张衡的记载中发觉,地动仪的运转,其实仰赖于灵台地基疏松,从而传递震感,最终的落位也是张衡在数年间观测后决定的,等闲情况下绝不能移动。

乔琰既然对此有些了解,也省掉了她不少口舌。

见她行事稳妥,马伦还是不免软和下了语气:“若是乔侯对此有兴趣,远观还是无妨的。”

乔琰摇头,“且将宾客迎送之事举办妥当了再说吧。”

马伦有心想要安慰这父母双亡,如今祖父也过世了的孩子两句,却忽然又听她说道,“说来还有一事,琰冒昧想要说与太史令知晓。”

她仰头看来,说道:“昔年和熹太后选贤举能,方有张平子于此地推演灵宪之说,也方有地动浑天二仪落位。琰此前不在京城,早想得灵台一见,今日才此缘分。而我见马夫人为太史令,更觉喜悦。只祖父新丧,琰不宜有悦容,望太史令见谅。”

马伦闻言一怔。

和熹太后?

她怎的突然说起这个。

可马伦转念一想又觉得乔琰此话并无不妥。

是啊,若非和熹太后,灵台也不过是光武时期一天文高台而已,又何来浑天仪地动仪在此地落位。

张平子一度以《二京赋》痛斥朝政,却为和熹太后轻徭薄赋、躬行节俭的作风所打动,应邀而来。

和熹太后自身便长于算数天文,更为女子

提供学堂教育,是否也在期待有朝一日,这灵台之上仰观天象之人也是女子身份呢?

现在竟真的有了。

但时至今日,马伦已无法去揣测一个早已作古的奇女子,彼时到底在想什么,当然她也没法揣测出乔琰此刻说出这话的时候又在想什么。

谁让这举止特别的孩子在说完这句话后,便转身朝着临时休憩的屋子走了进去,只在倚门之时方才朝着她小心回看了一眼。

见她脸上并无异色,方才消失在了门后。

就好像这孩子是觉得,自己说了什么不该在第一次会面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一般,怕她有被冒犯而觉不悦。

可她怎么会觉得冒犯呢?

马伦摸了摸自己在夜风中有些发凉的面容,意识到自己竟因为乔琰的这句话而露出了几分笑容。

这让乔琰在第二日见到她的时候,只见那官服赤火,更衬托出她一派精神抖擞之态。

这种精神状态足以让她在将灵台官吏安顿各司其职后,还前来协助乔琰一并招待前来吊唁之人。

袁氏三公宅邸,每日登门之人就不在少数,马伦能将诸事安排妥帖,自然对于洛阳的各级官吏都了然于胸。

乔琰真觉得自己该当重谢马夫人的协助。

毕竟乔玄在跟她提及自己过往的时候,可不会说到,那些个跟他有过交锋或是交流的人到底都长了个什么样子,顶多就是提及些许要紧人士的姓名而已。

但马伦的情况不太一样。

要知道纵然是四世三公之家,汝南袁氏之贵,也不能避免在洛阳的人际交往中,不能单纯以上位者的姿态与人相处。

若真这么做了,就实在是官场上的大忌了。

袁隗这个人没有这么多多余的心力去记住这些东西的时候,就让马伦来记。

于是当先抵达灵台的这一批,几乎都能从她口中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即便这些前来吊唁乔玄的官员并不会觉得,一个长辈新丧的孩子有所失礼是什么问题,也无人会对此苛责。

但她若此时举止得体,称呼有方,却显然会让这些人对她的印象更上一层。

马伦并不觉得自己对乔琰暗中提携有什么问题,她甚至在这种指点中,感觉到了一种奇怪的成就感。

起码要比她将自己的所思所虑都集中在袁隗身上的时候,更有成就感多了。

也正好乔琰的记忆力惊人,在将这些来客的样子和名号对上之后,便再不需她多说什么了。

这无疑降低了这种提醒被人发现的可能。

何况,乔琰在此前的一番表现中,明摆着除却对刘宏的示好之外,并未站定任何一方的立场。

也就是说,她并不需要对于来宾有任何的情感偏颇,只需要在马伦的提醒之下,在言谈措辞中不出现什么大问题便也足够了。

大概唯一让乔琰险些破功的就是袁隗来的时候。

他朝着马伦所在的方向盯了好半晌,像是头一次

看清楚自己的老妻一般,颇有那么点三观都被人给重塑了的样子。

以至于在乔琰朝着他行礼问好的时候,他都险些没回过神来。

乔琰努力让自己别在脸上出现任何一点看好戏的表情,又见袁隗在转向她后,表情同样很显微妙。

也对。

此前他只是听闻乔琰在得了那乐平侯的封爵之后,又在京城中弄出了这样的动静而已,却没正式跟她碰面,但今日袁隗必须前来此地。

偏偏一见到她,他便会想到,当日在朝堂之上刘宏对他发出的厉声斥责。

而他还不能明确地表露出任何对这孩子的不满情绪来。

要知道此地正是陛下准允的乔玄祭灵之所。

昔日同朝为官,即便是他也对乔玄多有敬重,现在人已故去,只留下了这么个十岁年纪的孩子支撑乔氏这一支的门庭,他是断断不能“仗势欺人”

的。

甚至于,他其实该当示好才对。

何况……

陛下亲赐侍御史持节相送,而侍御史早早已到。

袁隗一眼就从人群之中见到了那旄牛尾为毦的八尺竹柄,正是天子为主持丧仪的侍御史加级,以间接提升乔玄地位的标志。

很难说在刘宏惯来让人琢磨不透的表现中,他会不会让这侍御史也承担起了监督的责任,就像他居然会知道数十年前的一番问答一样,现在也让人观察着此地诸位的表现。

若是抓住了什么把柄,等到日后发难就有些不妙了。

袁隗想到这里,又哪里还顾得上自己此刻所在的地方,正是他夫人执掌的地盘,更也顾不上此前因为乔琰封侯之事丢的脸,当即回应了乔琰的行礼。

只是他的表现怎么看怎么有些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就是了。

对比之下,太尉杨赐虽说也曾反对过刘宏直接给出县侯这等封顶了的嘉奖,却在此番吊祭中当真流露出了几分真切的哀思。

乔琰目送着这些人的往来,对这东汉末年的官场又多了几分认知。

乔玄会在明知她并非原本本身的时候,还在生命的尾声倾囊相授,好像完全不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

王夫之曾言,以袁隗为代表的东汉高官,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矣。

这也正是今日这过往官员中绝大部分的写照。

倒是那些个过上了数日方才从外地赶来的人里,更多些对乔玄之死而情真意切的。

比如说——

蔡邕。

以飞白体和刻录熹平石经闻名于后世的蔡邕,是从吴会之地启程而来的。

他接到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比其他人晚上了几日,但他一得消息便不顾路途中还有流寇作乱的情形,直奔京师而来,到的却比有些人还要早。

好在他此前因得罪了宦官势力逃亡,有泰山羊氏收容他后作为他的后盾,在听闻他是要前往京城为乔玄奔丧,以全昔年故吏提携之恩后,羊氏当即让人为他准备了快马和扈从。

若非如此(),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后有逃亡吴会,这个此时也不过七八岁的女童脸上已经多了比之成年人也不遑多让的冷静。

在蔡邕直入灵堂之时,她以收敛而敏锐的目光朝着周遭打量,正好与乔琰的目光撞了个正着。

不过还不等她说话,灵堂之中蔡邕的悲痛嚎哭之声已经将其他声音都给盖了过去。

“伯喈先生真性情中人。”乔琰语气中不乏感慨,“蔡家妹妹请随我来吧。”

旁人或许不敢确定,乔琰却深知,蔡邕的表现绝不是作秀,因为他本就是个会对旁人的恩情赏识诚心相报之人。

否则,他大约也不会因为董卓死后的一声叹息而断送了性命。

她想了想又道:“我听过蔡家妹妹的名字,你与我同名,皆为一个琰字。”

这实在是一种特别的缘分,也未尝不是个开启话题的苗头。

只是蔡琰早熟且谨慎,当即回道:“为尊者讳,乔侯唤我小字昭姬便是。”

蔡邕在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均非同凡响,又只得了那么两个女儿,便将自己所学所思在女儿开蒙后倾囊相授,蔡琰又才气卓然,蔡邕见之心喜,便早早地给她取了个字。

琰玉之华昭然,便引为一个昭字。

如今见乔琰与她同名,正好以字相称以示区分。

不过这名相同的话题虽被蔡琰以一句“可称为昭姬”所打断,以乔琰所见,昭姬二字又实在是个格外与她相称的名字。

她年纪尚小,在相貌上也颇显清若幽兰的骨相,可在她的眼神里却已自有一派区明风烈之态,正是一个“昭”字可表。

乔琰顺势改了口,唤了句昭姬。

蔡琰平日里甚少与同龄人相处,并未意识到这大不了她几岁的乐平侯对她的另眼相待,只以为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加之她在在场来客之中年龄最幼,而对她有些照顾而已。

何况,两人一道踏入灵堂之时,便见蔡邕伏于乔玄棺前悲哭,着实是这些前来凭吊之人中表现得最为激烈的一个。

在他有些凌乱不成语句里,两人勉强辨别出,他在说的乃是建宁四年的旧事。

建宁四年,也就是十三年前。

彼时的蔡邕居于家中无所事事,成天只和古玩为伍,免得被当时得势的中常侍抓去,从事个鼓琴奏乐的活计,唯独乔玄格外看重他的才华,让他先当了掾属,又外派去从县长做起,一路升迁到了议郎的地步。

很难说蔡邕对刘宏屡屡上书劝谏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乔玄的影响。

但可以确定的是,乔玄在蔡邕的升迁中捞了他不止一次。

因为连在此时他的悲哭之辞里都是——“邕不善结党,唯乔公恩重提携,以见天颜,惜乎因平灾之言远离京师,竟不得见乔公一面……”

“……”乔琰哽住了。

真应该庆幸蔡邕来得算晚的,今日也恰好并无

() 几人前来凭吊,否则就靠着这句话,他就应该再被流放一次。

什么叫因为平灾之言论而被迫远离京师?

光和元年,洛阳屡出妖异之象,刘宏特召蔡邕来问,蔡邕直言,正是因为宦官干预政事才有了异象,连带着弹劾了数人,而后被打击报复,落到了流放朔方的下场。

他刚回京城就又提到了此事,简直像是在作死的底线上大鹏展翅。

但即便是乔琰也无法否认,他明明已为官多年却还不懂那些个政治博弈的道理,也不知道应当如何明哲保身,可他却有着让任何人都为之心折的文化功底和书法造诣。

第二日的灵台之上,于乔玄的棺椁之前,眼下还有些青黑的蔡邕手捧长卷而来。

他竟连夜书写了一篇可铭刻为碑文的祭词。

随着他手中长卷的展开,这墨迹之上尤有泪痕的祭文,便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光光列考,伊汉元公。克明克哲,实睿实聪。如渊之浚,如岳之嵩。抚柔疆垂,戎狄率从。敷教中夏,五教攸通。()”

*

——

“ü()ü『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

——这说是乔玄位高而不为子孙谋求仕途的赞誉。

算起来,这句话在原本的历史上后面还跟了一句,说乔玄病故之日,子孙中没有在高位之人,也没有得到好封地的。

可偏偏就是出了乔琰这么个例外,直接得到了乐平这地方,更是有了乐平侯的封号。

这跟原本的“身没之日,无获大位,在百里者,莫得好县”并不相配,也自然在蔡邕的祭文中少掉了这几句。

乔琰心中如是想着,目光却难以克制地落在了这随后的一段上。

“公性质直,不惮强御,在宪台则有尽规之忠,领州郡则有虎胗之威。其拔贤如旋流,讨恶如霆击。每所临向,清风先翔,远近豫震……”(*)

这可当真是一段字字珠玑之辞。

尤其是那句“在宪台则有尽规之忠,领州郡则有虎胗之威”……

乔琰望着面前已停灵数日的棺椁,不觉失神。

蔡邕之言,皆为发自肺腑真心,若非如此也不能在一夜之间写出两千字的祭文来。

有此一祭文,若乔玄泉下有知,大约也于愿足矣。

而有此二句——

实在是对一位实干忠臣最高的赞誉。

----------------

光和七年六月二十四,乔玄出殡于洛阳城北,以辒辌车栽尸,黄屋左纛,行邙山而过。

北军送葬,往乐平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