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 56 章 为何攻谭(1 / 2)

天命在我 桉柏 8458 字 2023-10-29

商悯沉默一瞬:“谢皇伯伯栽培。”

皇帝要拿捏她的性命,她却要对他谢恩,皇帝也知道天下诸侯藏有野心,却不得不稳住他们,不敢轻易下手。双方各怀鬼胎,一言一行皆不是出自真心,他们也能看出来对方并非真心,却还是要虚与委蛇。

商悯着实心累。

“悯儿L身份尊贵,怎能与士卒相比,朕即便答应,也不可能真将悯儿L放进军中充当士卒。”燕皇话锋一转,“攻谭之事,朕欲交与镇国大将军苏归……悯儿不如师从苏将军,在他身边做个侍童,也好长长见识,如何?”

商悯知道镇国大将军苏归的大名,大燕武将,除了当朝太尉大人,往下数就是镇国大将军苏归了。

燕皇已有此决断,商悯自然没有拒绝的余地,她低头道:“全凭皇伯伯安排。”

单纯以血缘关系来论,用姬氏的辈分排,燕皇是商悯远房舅舅,但是以国与国的关系来论,商溯和燕皇同辈,商悯得叫他伯伯。

各国王族的亲戚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燕皇叫商悯喊他伯伯,说明他看重的是商悯的政治身份,而不是血脉,这无疑是在表明态度。

“回去吧,悯儿L,明日不必随那些公主公子前去大学宫了。”燕皇道。

商悯依然垂首:“是。”

直到商悯踏出皇宫,被刚刚一连串变化搞得无比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她才舒了一口气,有心思回头复盘一遍她与燕皇的对话。

马车摇摇晃晃,车轱辘压过青石板路,偶尔先动的车帘外透出繁华的街景。

入宫不过一个时辰,商悯就觉得无比疲惫,这种疲惫源自于心理层面。但同时她又感到一丝隐秘的期待……她向往大学宫不假,可是她同样向往真正的沙场。

镇国大将军,苏归,此人经历堪称传奇。

寒门出身入大学宫,后因打架斗殴伤及贵族子弟而被学宫除名,随后参军。不久伐梁,他奋勇杀敌,凭借军功从一小小十夫长一路爬到了六品武将的位置,更是在关键的一战中献计破城,歼敌数万,为燕军入梁扫清了道路,随后苏归便被破格封为四品将军。

再之后,屡战屡胜,从无败绩。

现今苏归官二品,镇国大将军一职中的“镇国”二字,已然说清了他在军中的分量。

商悯在车中盘膝而坐。

她不知道苏归会用何种态度对她,可这并不妨碍商悯对苏归感到好奇。

苏归似乎与父亲和姑姑的年岁差不多。商悯琢磨,当初苏归入大学宫,可能还跟父亲他们打过照面呢……待有机会可以去信细细问问。

思及此处,商悯不由沉了脸色。

各国王族直系子孙为质,尽管大家都清楚这是去当质子,但在明面上,这却是燕皇在彰显恩德。

皇位更替,质子也一茬接一茬,每过几十年,就会有一批懵懂的孩子入宿阳,世世代代皆是如此。

平南王姬麟当

初不直接说这是要当质子,而是委婉地表达要各国王侯后代共同学于大学宫。来到宿阳后,下至宫女,上至皇帝,都对“质子”二字绝口不提。

质子入大学宫学习算是传统,皇帝对于质子也颇为厚待,以显“恩德”。

燕皇准商悯参军无疑是在打破传统,倒像早打算这么做,就等着给她下套了。商悯主动提愿为士卒,燕皇立刻打蛇随棍上,顺势安排了她的去向。

如果商悯不说那句“愿为士卒”,燕皇借同样可以借考校之命问她:“汝为武国公主,大燕子民,可愿意上沙场讨伐叛贼?”

商悯答:“愿意。”

然后就会被夸赞忠烈之后。

若她说:“不愿意。”

那就是还需历练,更得上战场磨磨胆量了。

不管商悯点不点头,燕皇都能把她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不想让商悯去大学宫……还是说他想避免众多质子抱团取暖,让商悯从军是他的分化之策?

若是这样,那么他针对的就不只是商悯一人,他国质子在之后恐怕也会一个接一个入他的套,被他分散安排。

一切静待几日后见分晓。

“唉。”商悯长叹一声。

终究是她不够有经验,没能像久居朝廷的老臣那样思虑周全、应对得当。

尽管她已经很努力地思考如何接话,如何斟酌遣词,可是当那位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站在她面前,她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影响了思绪。

有些细节和不对劲的地方,只有脱离谈话的紧张环境后,她才有所察觉。

商悯从头到尾回想了一遍与燕皇所谈内容,问自己:燕皇为何要针对她?

从身份角度讲,是因为武国重视商悯。

从小到大商悯所受的乃是正统的继承人教育,武王甚至为商悯杀王后姬妤,商谦的出生则是为了“备用”,以及辅佐商悯,他接受的也大多是忠诚教育和服从教育,而非为王的教育,这些燕皇都知道。

燕皇想以借兵做借口,用商悯要挟武王,同时试探武王对商悯的重视是否到了为她不惜一切的地步。

他知道商悯这个人质分量较重,但是重要到武王因她的死日夜愧疚不安,和重要到因她的死直接起兵造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皇帝借兵,臣子不可不借,否则就将陷于不忠不义的境地,当今诸侯还是很要面子的,凡事都要思考一个“义”与“理”。

若想不借,就必有正当理由,可这个理由皇帝认不认,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能燕皇自己都没指望能借到武国的兵,因为他明白武国必然不愿借兵,从北疆调兵不现实,武国也必会想办法找借口回绝。

就算事后谭破国灭,燕皇不吝封赏,武国能从中分一杯羹,可从封赏中捞到好处,真的能抵过借兵几十万带来的损失吗?更何况承诺封赏是一回事,封赏实际到手里能有多少,谁心里都没谱。

谭国遥远,荒漠众多,缺水,以至于

国中良田稀少,资源匮乏,又有蛮族不时侵扰,本身就不是富庶宜居之地。

它能有如今的地位,离不开国君的励精图治。若是换一个庸君做谭国国主,恐怕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参与攻谭很难捞到什么好处,这只会是赔本买卖,折损的将士和粮草花费都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灾荒年代,金银财宝没法立刻变成粮食,战争用掉的粮草,需要民间几次丰收才能重新填满?并且训练有素的铁血军队也不是想有就有。

可一方是国君,一方是臣子,且有伐梁之战例子在前,武国拒绝不得当,就会被扣下一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