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十四年正式恢复科考后,大明朝的读书人数量日渐增加,这自然也促生出了对书本的需求。
当然,这也和洪武帝在此前推行的教育下乡有关。在洪武帝强行规定县乡必须开设社学,并且督促县官进行扫盲式教学后,民众的识字量蹭蹭蹭上涨,识字的人多了,对于书册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加上在大明朝建立后,洪武帝在道路的建设河流的疏通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而为了促进民间物资流通,大明如今的商税又是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十税一。
税务、交通的便捷程度、大量的需求,这些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书局宛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华夏大地陆续冒了出来,而如今书本这东西,虽然还不至于到宋时家家户户都能起书的程度,但也已经不再是昔日极其珍贵的存在了。
然而,书局多了,难免有良莠,印刷的质量更是没有一个标准,如今大明朝的书籍市场完全是靠着商业的自我定位来进行定价。
质量好的,价格就高一些,走精贵市场,质量差的,价格就低一点,走平民市场,彼此间虽不至于泾渭分明,也尽可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
这也算是行业的一种潜规则。
而在泉州港,大部分的书店内都摆放着一些高大上的圣人学说或者是前人笔记、诗集。当然,也不是没有意外。
穿着罗罗族服装的木白在书架上看到了一本书——《三国通俗演义》。
作为《三国》的出版商,木白完全不记得有和这家书社合作过。
所以,这!是!盗!版!书!
而且,卖的比原版还贵!!这合理吗?
万万没有想到会在福建看到他们家书社热销产品的盗版,微服私访的木小白一口气当即噎住,面上的笑容也差点没保持住。
他勉强稳定了自己情绪,伸手招来掌柜询问了两句,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三国》这册书按照时下的标准属于话本,面对的客源应是社会中下阶层,属于正经读书人看了之后要被先生打手心的那种,但偏偏它却是顶级书社所推出的产品,说好的你走阳关道我走独木桥,现在这可不就是捞过界了吗?
而偏偏,市场有了需求,木白家的书社又没有将触须伸到这儿,可不就给了当地人一个明晃晃的机会!你不守规矩,可就怪不得我们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