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 194 章 大明王朝15(1 / 2)

第194章

听到那些元贼给他身后名泼上污名,朱棣冷笑:“昔日太祖曾言江南耽逸享乐,自明起南方豪族拒不纳税,又不差役,只要过元时欺民生活!”

明初江南士人无不怀念元朝及张士诚,即使太祖以礼相待,南方士族也要‘力辞归’...想到他爹受的委屈,朱棣手背青筋突起,看向天幕的眼涌出阵阵杀机:“看来朕是杀得少了。”

当年戴良等人在青州等地策划复原大业,被太祖所破,没想到那些文人明数年,不仅不思大明恩德,还以笔为刀想要污蔑他,甚至污蔑大明!

想到这朱棣几乎气笑:好,好得很!朕倒要看看,是尔等笔快还是朕的刀快!

【朱棣闲吗?

不闲,他忙着呢,他登基后便下诏:‘恢复旧制’,即:建文朝的一切不算,我爹当初怎么办的,现在接着怎么办。

所以他迁富民北上有问题吗?

没问题啊!】

朱棣皱眉:后人怎么说得好像他恢复旧制,是在针对朱允炆一样?

他还是很实际地好吗?

比如朱允炆给六科都给事中升秩,他不就没改回去吗?

后人,你少污蔑我!

他的自白天幕并没有听到,仍在对刚才讲述进行补充:【相对朱元璋对江浙富户的打压,朱棣算是手轻。

看看朱元璋迁的富民有多少?

仅洪武五年就迁徙14万富民,其他年份迁徙者又有多少?

用方孝孺的话讲:明太祖在位三十年间,大家富民多以逾制失道亡其宗。

相当于整个江浙的富户,如史有为、黄旭、纪定等等大族,全被朱元璋迁徙它地,人离故乡,而祖辈传下的土地也被朝廷尽收。

为防宗族做大,朱元璋还将富民分迁各地,以免他们在新地连绵成势。

比较下来朱棣迁的人才多少?

在整个9布政司加直隶11府,才选三千户迁徙到北京,把他们变为北京户口】

刘彻看着天幕上的三千户抚撑轻笑:“永乐帝迁得少了。”

他大汉不仅徙富民巨贾,还迁劫盗作奸的恶侠,还百姓郎朗清日。

大汉篇讲完后,他特意下令迁河内徙豪杰于茂陵,其中特别关照游侠郭解,他倒要看看这次郭解该如何做。

想到这他微微前斜上身,问卫青:“仲卿,郭解可有托人说情?”

正在听天幕讲述的卫青一怔,继而点头:“有过,已被臣拒之。”

见郭解果真托人,刘彻兴致勃勃地对他提出要求:“后人当时怎么说的?”

他回忆了一番,催促卫青:“快快快,仲卿快复述天幕当时讲述。”

面对陛下嬉闹要求,卫青无奈地复述:“解家贫,不符迁徙标准。”

“嗯”刘彻故作严肃道:解布衣,权致使将军为之言,此其家不贫也。

话刚罢刘彻就忍不住

大笑起来,笑得满臣面面相觑:陛下,你在笑什么?他们不懂呀!

【至于他们原籍的土地家产,则由亲属经营管理,所以面上他们要承担北京及原籍的丁粮、差徭】

天幕贴出一张小人图,朱元璋挥着锄头对不法富民道:“咱来斩草除根。”

朱棣挥着镰刀对不法富民道:“我慢刀子割肉。”

朱元璋&朱棣嘴角一抽:后人,你是在埋汰他们吗?

他们迁徙富户有什么不对?

朱元璋更是抹了把脸,振振有词:“当年咱在苏州城暗访时,正巧遇上当地富民嫁女,出阁嫁妆竟堵了半个苏州城,而城外却是无立锥贫民,咱不迁富民难道驱贫民?”

【可惜迁徙富户的行为,到宣德之后就结束了,皇权滋落再难起复】

天幕遗憾了一番,语气终于正肃起来:

【朱棣迁富北上,除了抑富外也是想让他们带动北边经济。

没办法,四年靖难蹂躏,造成北边少人口,南边民众逃亡海外,大明如破屋般四处漏风,所以朱棣即位后第一件事:大明复业。

他得把国家盘活起来,把国家机器破烂处修复好,才能让大明运转顺利。

所以北边乏民,朱棣就迁四方民实之,除此之外还不断招集各地流民,让他们重新开垦田地,不仅免五年赋税,还给他们农具、耕牛、种子等资源支持。

为达到早日充实人口目的,把各地逃窜抢劫的逃民也好生安置,择地让他们回归平民生活】

天幕后续的话,历代并没有在意,君臣在意的是‘皇权滋落再难起复’?

赵匡胤嚼了半晌还是不得其意:“为何后人要讲滋落而不是旁落?”

赵普大胆假设:“难道是君臣相斗?”

明太祖揽权于一身,怎么会让君权浮沉?

宋君臣在猜测,朱元璋却是急了别说那俩鳖孙了,快讲大明皇帝怎么了?谁敢违背他定下的祖制,跳到皇帝头上?

【听到民逃于海外时,朱棣专派官员出海招抚:归来吧,归来哟,浪迹海外的子民!

为招抚逃亡朝鲜半岛的辽东军民,朝廷还跟李氏朝鲜进行外交过招】

朱棣给朝鲜写信:他、他、他,甚至她她她,都是朕的子民,总之还人!

李氏朝鲜接敕书:大明皇帝要人?不想给,算了得罪不起,先还三十六人;

朱棣写信:还人!

李氏朝鲜:不想还!你再催我就还一点点。

你来我往的三年外交过招下,辽东逃民才基本放归回国

天幕不等朱棣有所反应,继续道:

为类父,即位的朱棣也如朱元璋那般,上朝、上朝,还上朝;

简而言之是:一天之中要开三朝,即:早朝、午朝、晚朝;

皇帝凌晨三点起床五点开早朝(大臣凌晨三点就得宫门打卡),开完马不停蹄地接着两朝会议,完会后还要处理其他政事等等

李世民:害怕地睁大了眼!

天幕感叹:【不得不说老朱真是厉害,这么勤劳下竟然没被猝死,也真是精力旺盛。

他哪是洪武大帝?

分明是个浑身上下长满了肝的皇帝,俗称:肝帝。

在肝的方面朱棣就比不老朱,坚持四年后他表示:不行了,人到中年肝不动肝不动,改得改!

早朝晚朝都得改,改成有事说事,无事回衙署办公,别大冬天地站在奉天殿当木桩子】

臣子欢呼:好耶!

朱瞻基看着天幕配的图样,忍不住扶额:“太祖秉烛批阅奏章,日不暇给、夜不安寝地治理大明,但...真的很辛苦”

不过...他抬起头,想到上月鸿胪寺的奏报,朱瞻基脸色渐渐沉凝:“朕未叫苦,那些文武官员就数次缺席早朝,甚至多达五百余人。”

他捻了捻手指,微眯双眼:“怠政而懒,太祖朝行严刑峻法,他们都能坚持三朝而议,他宽法以治倒长了懒心不上朝?”

呵,朱瞻基表示:缺席两次者治罪!

【其实朱棣对朱元璋一手抓的风格早有改变,为弥补朝堂上皇帝-太子二元结构缺陷,他重启洪武朝名存实亡的文渊阁,作为皇帝与百官之间的沟通桥梁,为防专权也为遵从祖制,他给内阁的权力是不置官属,无专制司权利,只作为国事顾问】

天幕继续道:【内阁权职永乐一朝有限,甚至连职责都没有明确划分,仅有随侍左右及参预机务的性质,权力地位都比不上当时的六部尚书】

李世民认真听着,以明制应对大唐三省六部制,看自家各制是否有借鉴之处。

听到永乐帝明内阁权限,眉头微皱,既设制度怎么能不明权责?

他仔细看了内阁臣子名讳,心里浮起几分猜测:永乐帝起内阁是为了缓解朝廷与文人矛盾?

【满朝文官中,夏原吉与蹇义才是朱棣心头好,因为他们是朱棣政策的支持者,如浙西地区有水患,派夏原吉前往治理,辛勤几月后,得到苏松农田大利的回报;

勤快又能干的官员谁不爱?

并且他们还是他意志的贯彻者,朱棣更爱了好嘛!】

秦始皇&朱元璋:这样的心头好他们也爱!

【当然贯彻者也会反对他的决定,如永乐十九年,朱棣要五征漠北,夏原吉恨不得抱住他的腿大哭:“没钱啊陛下,国库真的没钱啊!”

想在漠北赶羊的朱棣大怒:你还是不是我的心头好了?不是就去牢里待着吧!】

殿内目光齐刷刷地落到朱棣身上,朱樉继续发动阴阳怪气:“啧,老四你不行啊,登基十九年还征沙漠。”

他在心里掐算一番,露出虚浮的惊讶表情:“老四,你可真是老骥伏枥呐,花甲之年还率军出征,莫不是大明将领都被你霍霍完了吧?”

可惜他的话根本入不到年轻的朱棣耳里,他眸光炽热地盯着天幕,以旁观者的角度观自己行事,五征漠北?

去病三战清空漠北,而他还要五征漠北...想到这,年富力强的朱棣生出几丝不满:未来的自己太慢太弱,不符合天命之人特征。()

?...??豣????驛?詢??????

⒍想看南漳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吗?请记住[]的域名[()]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朱棣眼神正坚定地望着前方,想象着未来在草原上驰骋的自己,就听到自家爹冷淡的声音:“看来你把咱边疆祖制给废了啊?”

回过神的朱棣想要狡辩,是自辩,但朱元璋是谁?

未来明成祖老子,打下大明江山的掌权人,见朱棣屁股一摆,就知他拉什么屎,他横眼摆手:“后人对朱家藩王多有怨恨,你又靖难坐上皇位,难道你不当藩王?”

老四会干什么?

削权给钱,把他定下的藩王守国门变成天子养猪!

想到这朱元璋弯腰脱鞋,骂骂咧咧地扔向朱棣:“咱定的祖制全让你们霍霍完了。”

不仅霍霍,还让他给鳖孙背锅,藩王变猪全是他的错!

天幕语气微妙:【别说,夏元吉还真是朱棣的心头好,有他在国用不绌,绝对的大明CFO(财务首席执行官),所以朱棣在去世时也要说句:夏原吉爱我!】

解缙&黄淮&胡广首批内阁成功酸了:陛下不爱我,爱他!

吏部尚书蹇义张望:他呢?都提到夏元吉了为何不提他?

难道他不是陛下心头好?不配让后人提及他名讳?

而朱棣对上夏原吉的感动脸,颇有些不自在地摸了摸鼻子:嗯,朕爱夏原吉,所以夏卿政务上加油哦!

夏原吉冷漠:收回感动。

【所以永乐朝的内阁臣子虽有参机事权,但他们最重要的事务,不是帮朱棣应对纷繁复杂的局势,而是遵令做它事,如解缙奉令编纂类书】

解缙由惊讶变激动:编纂类书!

虽不是修书,但只要类书永传于世,他的名字永远会记在封页上,他将与永乐大典共享荣光!

自己竟能实现文人景愿,怎能不让他激动?

黄淮&胡广等内阁同僚眼红了:他们呢?他们可有留名于史?

神迹求解答!

【在领旨后的解缙没有领会到朱棣意图,不知‘毋厌浩繁’下的圣意,拿到项目计划,麻溜地找147人用时一年,告诉朱棣:陛下请看这部‘文献大成’,含经史子集百家,编得可漂亮了你看看】

天幕放出小动画:

兴高采烈地解缙:陛下,陛下,你看,臣完工啦!

朱棣接过一看,无情地打回:做的什么垃圾,重做!

小动画中的朱棣&解缙:.....

天幕你打趣归打趣,但能不能别让小人脸变得滑稽可笑?

他们也要脸面得好吧?

【朱棣为何要编撰历代最强全类书?

1.收揽天下文人,特别是南方文人的心,期望用编纂书籍来缓和朝廷与南方矛盾;

2.编纂修书是文人追求之一

() ,编纂成书能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属于帝王政绩之一。

所以第二次编纂主要负责人变成了姚广孝、解缙。

两人招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近三千人,经四年时间,集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典、工技、戏剧、小说乃至游记,无所不收,总书达11095书册,字数约3.7亿,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素来提倡文治的赵恒眼前一亮:“妙呀!集历代子经史类于一册,自己怎么没想到呢?”

论文治他大宋高于明,论文学之治,后人称唐诗宋词,不就证明宋词彰华能与唐诗并肩?

想到后人对宋的嫌弃,赵恒决定:修,大宋也修历代经集,他大宋不比大明差!

嗯...谁来主持?

群臣举手:陛下,看看臣!臣愿担负重任。

【这部书好在哪?

诸子百家、十三经、二十一史等等完全据原书照抄,不改片语只字,

与乾隆毁书修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简直是皇皇巨著,超越古今】

天幕悠悠叹气:【可惜】

原来类书最后叫做‘永乐大典吗?’

朱棣喜上眉梢地连道三声好,当初他择‘永乐’为年号,就希望国家永致太平,百姓永享安乐。

而他命人编撰的书籍,也会永传于世,承载他的政绩...越想心结越激荡的朱棣就被天幕一盆冷水浇下:

【书籍最大的用处就在于记录及传播,朱棣只记录没刊行,不刊行天下不就是把宝书放入深宫,由宝变废纸?】

【事实上对于是否刊行,大明君臣有过争论,负责修编的解缙认为:永乐大典中的杂书没必要收录,因这些大多是坏人心术、甚非所宜的书籍,不该修;

解缙等人对广修书籍有异议,但朱棣不听他的,书成后他命八百修书官撰写刊板,还让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人负责刊行事宜,结果负责此事主要成员,病逝的病逝,忙工作的忙工作,更换了一次负责团队后,永乐大典刊刻项目无疾而终,彻底养在深闺无人知】

天幕叹气:【永乐大典在明末历经劫难,到清乾隆时仅存九千余册,再加上近代风云激荡,‘永乐大典’仅剩八百余册,八百余册中内地仅有一百六十四册,台湾省藏有七十二册,其余书册散于全世界,不知何年才能归家】

犹如被雷劈的朱棣瞪圆了眼:朕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出来的书,没了?

他指着天幕的手微微颤抖:“见证朕文治的书册只剩八百?”

殿内群臣纷纷把头一低:陛下,想想秦始皇的藏书,几乎断绝传续,咱好歹还剩八百,能让后人摸着影,算不错了。

什么不错?朱棣怒吼:万余册书对比八百,你告诉我不错?

朱家后世儿孙怎么如此不中用!

越想越气的朱棣啪的一声重拍案桌:“待永乐大典完刊后,除刊行天下外,朕还要带入皇陵去。”

他的皇陵好歹能

防战火吧?

【永乐大典虽是皇皇无边巨著,但它对民生帮助不大,对天下民生安排,朱棣有过蓝图计划: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抛出话题后,天幕加快语述:【为实现心中蓝图,朱棣坚决施行老朱政策:军粮不烦百姓。

他在朱元璋的田制上进行改制,把军屯改为屯田子粒,也叫做‘屯田赏罚例’,即:他给每个士兵分五十亩地,根据土地肥沃,每个屯的收粮数额,以及赏罚情况,都用红色牌记录,然后树立在屯上。

相当于朱元璋军屯田是:集体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