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七十七章(2 / 2)

此先例一开,后来的明朝皇帝有了效仿的典范。

然而,胡椒与大米有本质的区别。大米是每天都要吃的主粮,胡椒却只是一味佐料,本质上就有需求量差异。

胡椒折价为工资发到官员手里,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必须把它卖出去换取其他生活必雪物品,

胡椒开始不断流入大明市场,当对它的需求供大于求时,价格势必下跌。于是,官员们又一次被老朱家的政策给撵到坑里,到手的俸禄再次贬值。

这种糟心事,搁谁谁愿意?

当强势的永乐帝去世后,朱高炽继位不满一年病逝。

朱瞻基继位再搞了一次官方下西洋,但不等宝船归来,他就死了。

后来就是朱祁镇年幼继位,大臣们怎么可能支持皇帝再搞出海,下西洋一事也就彻底终结于英宗时期。

牵一发而动全身。宝钞已经名存实亡后,大量胡椒涌入市场扰乱物价,而让贵金属再次升值。

白银被动地开启了它成为明朝流通的大额货币之路。国内银矿产量少的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那让银价进一步升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东瀛在十六世纪处于地方势力割据混战状态,大规模发掘金银矿产。是为筹备军费,更是看中了大明的银价高涨,以银作为高价货物贩入大明谋求暴利。

看地图,石见银矿又称森山银矿,位于日本本州西部沿海。

其银矿产量丰富,从1527年开矿,整个十六世纪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出自此地,而后又挖了足足四百多年。】

朱元璋紧盯着石见银矿,升起了一种久违的感觉。

五十多年前,家里穷到揭不开锅了,他不得不出家做和尚混口饭吃。

哪有什么高僧的四大皆空不食荤腥,做梦都会瞧见几只飞过的肥鸟,希望它们能主动掉下来贡献出一顿肉食。

今日见东瀛银矿,恰如昔日见天上野鸟。即便听闻大明能与东瀛互市贸易购入白银,可矿产在自家才能安心,岂能把控在隔壁人家手里。

/>朱元璋不由遗憾,忽必烈当年怎么就没成功把东瀛给打下来。

那会是没出现水镜,倘若忽必烈获知东瀛存在丰富银矿,才不会因为两次渡海失败就停止第三次进攻。

朱棣正在思考胡椒引发的货币动荡。今非昔比,如今他受过水镜影像教育,不会想当然再搞胡椒折价。

用食物作为一种货币,风险性太高了。对于稳定大明物价与币制只能是饮鸠止渴。这不同于唐朝引入绢帛为补充货币,胡椒的存放、市场实际需求量都与绢帛有着极大差异。

这会瞧见东瀛银矿产量丰富。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忽必烈怎么没把东瀛纳入元朝版图?否则等到明继元兴,也能打出收复失地的旗号。也罢,前人没做到事,后人可以能青出于蓝胜于

蓝。

朱棣瞧了一眼老爹,朱元璋没有掩饰遗憾清醒。他没有多话安慰,只是说了一句, "父皇圣明,已将不征之国的国策已经废止。"

言下之意,既然没有不征的祖训,等到了该征之时必是要斩草除根。朱元璋也不多话,也只讲了一句, "好,家祭无忘告乃翁。"

老朱家父子俩看似轻描淡写的你一言我一语,后来却是改写了东亚历史。

此时,两人继续注意力放在了水镜上。

水镜:【胡椒引发的白银问题,不只困扰大明,同样也影响了远隔重洋的欧洲。

欧洲长期从东方购入香料,胡椒就是其中之一。郑和下西洋大量购买东南亚胡椒,让胡椒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价格上浮。

欧洲人遇上了胡椒涨价,不得不支付更多白银。大明银产量少,欧洲也面临相同窘境。

这里给Judy正名,老朱家确实缺乏搞经济的天赋,但不能跳出时代去贬低永乐帝。以实物充作货币是历史惯性,欧洲也没有跳出这个圈子。

十五世纪时期,欧洲不少国家也以胡椒作为货币。比如德意志,当时的银行家被叫做“胡椒人"。

不同于大明市场上流入了大量胡椒引发贬值,欧洲是胡椒与白银双双短缺,引发了钱荒。必须要寻找新的矿源,这也是欧洲开启大航海的动因之一,都是穷给闹的。

再看地图,美洲大陆上分布着大量银矿。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陆续抵达美洲,发掘

出了当地银矿。

十六世纪,欧洲人带着美洲白银,飘洋过海再次来到了东方进行贸易。

朱元璋曾经力主民间不得进行海贸。此前的视频讲过此种禁令在下西洋的官方贸易停止后,引发了倭寇危机。

隆庆开关改变了祖训,让民间海贸合法化。

如此一来,继隔壁东瀛贩卖白银之后,大明出现了另一个白银输入渠道,而美洲白银输入量更高于东瀛。

比起本身不具有价值的纸币,贵金属白银能更快地被人们习惯接纳为主要货币。大明就这样通过海外贸易输入的大量白银,让白银在此过程实现了货币化。

远水居然解了近渴,大明缺银的难题缓解了。一切看似平稳,但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依靠外部输入白银得来的安稳,它真的能长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