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四十七章(1 / 2)

其余众人被朱元璋问有什么想法?

不论是不是第一次观看水镜,眼下皆是震撼过深,三言两语说不清感想。

说不清,也得挑重点先说一二。

在场的没有一个傻子,知道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被传召来此的人之中,有些藩王年龄尚轻未曾去过封地,六位官员也非朝中官职最高者。更有似姚广孝,是未入朝廷僧官编制的寺庙主持。

洪武帝选择了十二人观看水镜,看中了其具备未来推进改革的潜力,那么作为被选中的人岂能没有当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朱棣已经谈及如今罕有人知的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以此暗指大明应将重启市舶司,并且恢复鼓励民间商船出海经商。

二十多年前,朱元璋禁止商船出海,抑制商贸是为了防止动荡因素出现。

如今要重启民间通商,不是仅仅颁布通商许可就行的,最先要考虑相关税收怎么制定?

搞经济,洪武帝真的缺乏天赋技能。

有关这点,在五月上旬的皇子皇孙临场抽考中,部分人回答了实话。

包括朱棣在内,实话实写的五位皇子今天坐在了上书房内。他们能指出问题,但对经济都不擅长。

这事要看专业人士。

今天,年初新上任的户部侍郎卓敬被传召来。

他倒敢讲,"往年,征收的工商业税甚少,此与唐朝以前不收麦税的原因相近。"

小麦以前不是主食,所以才没将它纳入征税范围内。

同样,朱元璋对工商业收税很低,原因是他本来就没想让工商业发展起来。

“若要开放商贸,必需改动税收制度。针对皇商、大商人必须增加税收力度,而非转嫁给小本经营的商户。

不只改工商税,农业税亦需改良。为避免历史上的水稻事件,南北纳粮的分配比例从最初就要做足考量,不能让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借口。"

大明现在征收农业税,是直接征收实物粮食运到京师。

迁都北平之后,把南边的纳税粮食送往北边必有运输损耗。为减少损失,北方试种水稻必在计划之中。

减少了征

收粮食实物的比例,那个部分就要用货币补齐。同时,征工商业的税收也不可能征收实物,货币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这事恰是朱元璋的短板,大明宝钞发行至今堪称失败。

原本的宝钞制度要废除,而推出新的货币制度需慎重,不能再次犯下重大失误。

这不是皇帝颜面受损与否问题,而是朝廷的信誉不能一而再受损。

一次搞不好是洪武帝没这方面的学问,再来一次就成了整个大明朝廷都不会管钱。

卓敬强调了朝廷在处理钱财上保持好信誉的重要性,举了通俗易懂的例子。

”一旦开放商业,大笔的金银铜钱不适合远距离携带,假以时日必会出现类似宋朝的「交引铺」。以其最简单的职能,存入一笔钱得到一张存单,在另一处铺子取出。

每个铺子的储备金总是有限,信誉就是保证挤兑风波不发生的基础。官方【交引铺】亦需信誉,否则会流失大笔客户。”

官方不可能随心所欲说不给换钱就不给换了,更不能随意让货币贬值或者升值。

这样没保障,还有谁肯用它存款。搞这种操作就是杀鸡取卵,又返回到了压制商贸的老路上。

卓敬:“微臣建议,择取一批人研习宋元旧档中的商贸相关所有内容,从而更好制定新税法。”

还有一个想法,到底没敢得寸进尺地说出来。

皇上,水镜有没有放过财政相关影像,能否拿出来再瞧一瞧?别藏着掖着,这对税改很重要。

朱元璋瞧见了卓敬眼底的渴望。

其实他也想希望咕咕讲过财经内容,自己能先悄悄学习,摘掉贴在脑门上不通经济标签。奈何目前没有相关内容。

“惟恭说得不错,税法需改。”

朱元璋没提再看水镜的事,他没权决定镜子接下来放什么内容,只能转头看向别人。“诸位也要畅所欲言。”

北平左布政使郭资说话了,"启禀陛下,微臣一二浅见。修整北平城时,需提前规划京郊农作田区域。不仅为将来北方种植水稻做准备,更要有专门的试验田区域为试种美洲作物做准备。"

水镜故事里,法国为推广土豆,路易十六搞皇家试验田引起民众的好奇。此法放在大明亦能使用。

/>如今已知长期天灾会在明朝发生,不可能干等着欧洲船队将高产作物运来,必是要主动出击去寻找美洲大陆。这与下西洋的海贸策略不冲突,而且能相辅相成。

保守估计,慢则二三十年,美洲作物应该有被引入大明的可能。

算算时间,那时全面完成迁都北平,正好能做美洲作物本土化之北方地区如何种植的研究。再高产的作物也有其种植利弊,那在水镜影像里都有提到,而如何最合理地趋利避害就是大明管理者要研究的事。

郭资是户部试主事出身,几年前在户部尚书的推荐下去了北平府任职布政司左参议。

彼时,朱标是储位牢不可动的太子,朱棣只是注定就藩的燕王。

在那种情况下,郭资没有选择留在京师,而是去燕王封地做官,他自有一番考量。

有几分是想借外放提升资历,又有几分是认为朱棣比朱标更适合做皇帝,只能是他深埋心底的秘密。

岂料,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