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穿成流放罪妃后的发家生活 第172节(1 / 2)

这个汉东王都四十来岁的人了,平日看见貌美的女子,都喜欢抢回去,之前除了一些美貌的民女,他连崇明公的嫡亲小孙女都给抢回王府里头,最后反被太后一纸诏书,把崇明公府的章四姑娘嫁给了汉东王做侧妃。

但这次不同,这次的太傅,那是真正的百年世家,甚至不止百年,太傅的先,祖跟跟着大盛朝先.祖皇帝开疆辟地的功臣,不仅如此,除了公侯身份,太傅这一脉更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苦读十余年科举入内阁,最后才坐上太傅之位,太傅家跟京城新贵还有王公侯爵完全不同。

汉东王却连打听都不打听,直接把太傅这位回娘家的女儿给抢回王府。

其实即便汉东王打听过,也会不管不顾。

他觉得自己的亲姐姐是当今太后,亲外甥又是皇帝,太后还宠着他,这世间除了这两位,即便是太傅又如何,不过还是臣子罢了。

太傅家的戚芷清却为了不受羞辱,一头撞死在王府。

后来太傅得知,告去宫里,却被太后把责任推卸给戚芷清身上。

之太傅心灰意冷,告官后带着家人离开京城,回到老家。

但太傅其实并没有回老家,他去了其他地方,第一支起义的队伍就是太傅为首领,戚家两百年的世家,号召力还是很大的。

不过许沁慧知晓,就算太傅后来起义,也是借着昏君昏聩不明,大肆屠杀北方灾民,不顾中州灾民安危开始的。

只不过这次中州百姓好歹是渡过难关,不知道戚芷清要继续被掠去王府一头撞死,太傅辞官,最后恐怕也不好借由中州灾民来起义。

但许沁慧还是没打算去帮戚芷清,对她来说,只有让上辈子这些事情发生,竖王继承大统,她才能避开上辈子的命运。

……

西南饶州城。

许沁玉知晓朝廷终于派官员去赈灾后,总算是松了口气,这会儿已经入了冬,都快到腊月,她也开始忙自己的事情,开始腌制火腿。

过些日子,四哥也要回来过年。

今年饭庄跟酒楼依旧没有歇业,一个月前,饭庄年饭预定就已经满了。

到了过年那几日,饭庄越发忙碌,裴危玄也回了,今年他也忙了不少事情,到年底才清闲起来,打算过年时候在家歇上半月,陪伴玉娘。

许沁玉白日在饭庄忙,晚上还喜欢跟四哥待在一起培养下感情,腻歪腻歪,两人窝在铺着绒毯的榻上闲聊着。

许沁玉也挺好奇宫里头那两位为何拖了这么久,最后终于肯拨款赈灾。

裴危玄就跟玉娘说了说宫里头那位血溅宫门官员的事情。

许沁玉这才知晓缘由,太后跟新帝并不在乎一个血溅宫门的官员,但是这样的官员有了一个出头,也会逼得京城其他世家还有达官显贵们跟朝廷百官们更加激愤的对抗,也会有其他官员效仿,最后会连京城的百姓也起了反抗之心,所以新帝跟太后才妥协赈灾。

许沁玉对这位官员很是敬佩。

但她并不知晓,这个血溅宫门的官员也是大皇子留给四哥的人。

裴危玄之前并未打算动用京城里大兄留给他的人。

若是以前,为了给父皇还有大皇子报仇,他或许会不顾中州百姓,任由事态发展,任由新帝跟太后装糊涂,让中州灾民置于水火之中,最后死伤无数,换来百姓们的反抗。

但是这次,他没法任由中州百姓置身水火之中,他对待感情还是有了感同身受,开始有了变化,似乎能够感受到各类情感所带来的感知感触。

他的心境,好像在玉娘的影响下,不知不觉的发生了变化。

即便他无法借由中州这次的事情做点什么,但至少中州的百姓都活着,都安稳度过此次的灾难。

许沁玉自然不知晓这些。

今年有四哥陪着过年,她也心满意足。

这已经是她在这里待的第五个年头了,她只希望家人平安健康顺遂。

过年了,许沁玉还是跟去年一样歇了三日,这三日她连懒得动弹,平日顾着许记已经够劳累,所以歇息时她只想家里躺着,哪里都不想去,真要等想出去玩,不如多赚些银钱,生个崽,等崽长大,把许记交给崽,她就能退休去游山玩水。

说是生个崽,但许沁玉还没做好打算,她跟四哥眼下也就是谈谈恋爱,最亲密的行为也不过是亲亲抱抱,其他都没有,她也才二十,还是个小姑娘,起码得等到二十几,到时候真做好当母亲的准备再生也不迟。

所以许沁玉也就是心里头想想。

她在家闲了三日,也不出门,白日有四哥陪着她一起在后花园赏花,白玉墨玉也在后花园撒欢,就连麒麟也在后花园。

自打把麒麟从太守府领回家后,许沁玉就没怎么让它在马厩待着,都是跟白玉墨玉一样,待在后面的园林里。

这马儿还怪聪明的,吃喝拉撒都不用操心,有定点的地方。

等歇息三日后,许沁玉开始忙起来,裴危玄过了几日也出门,今年他打算让周晏出面跟太守商量,由着太守出面,让西南的百姓购买红薯土豆开始大量种植,就算以后其他地方再有天灾发生,这些产量高的农作物都能让大家吃饱。

他没打算借由百姓们来起势,他自有自己的打算和法子,如今也只想让百姓们安居乐业,能够吃饱。

只是他观天象,这世道似乎还是会乱起。

裴危玄离开后许记后,就乔装打扮去了太守府见了太守。

太守知晓这是利民的大好事,自然很高兴,只不过此事同样还得上书朝廷,跟朝廷先说一声。

几天后,宫里的伏太后瞧见太守递上来的折子,因为中州的天灾,她对饶州城这位太守就有了印象,当初就是这个祝太守写折子说有位高僧云游四海告诉他中州会有大旱发生,这个祝太守特意写了折子来提醒,但太后没当回事,眼下见他又递了折子,这上头竟写着发现有两种可以亩产量过几千斤的农作物,也写明是一个大商队去其他国家商贸往来发现的。

太后本想嘲讽两句,说她活了大半辈子,也没瞧见什么农作物可以亩产量几千斤的,但不为知道,想到中州那场大旱,到底闭了嘴巴。

伏太后抿了下唇,就批了折子,准祝太守在西南试种这些农作物。

没种出去就定太守的罪,真要种出来,也能把功劳揽在身上。

伏太后也清楚自己跟儿子在民间的声誉似乎并不太好,自然也想改善。

等到密信递来西南,祝太守就开始做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