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与《美国X档案》的爱德华.诺顿吃早餐,下午和《伊丽莎白》的凯特.布兰切特喝茶,晚上去参加米拉麦克斯“欢迎来到美国”的商业酒会,见一见《莎翁情史》的导演约翰.麦登。
这一切基本上就是许多学院评委临近投票日的日常。
为了拉票而请客吃饭的惯例可以追溯到奥斯卡刚刚设立的那些年,补偿票、玩颠覆性、打苦情牌、立敬业人设、抹黑对手、炒作私生活等等也都是黄金时代的明星们——尤其是女明星们——玩剩下的。
一代巨星贝蒂.戴维斯第一次封后的《女人女人》,这部电影呈现的绝不是她本人最好的表演,但由于上一届《人性的枷锁》的补充提名事件,让公众对于学院的专业和权威产生了质疑,因此产生了奥斯卡历史上的第一次补偿票。
后来类似这种的补偿票层出不穷,造成了许多所谓的“奥斯卡冤案”,但奥斯卡老爷爷仍旧固执己见,他们总是颁奖给最合适的那个,而不是最好的那个。
《深闺疑云》的获奖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上一届失利的《蝴蝶梦》,以及琼.芳登和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姐妹之间的戏剧性关系,尽管当时还有无与伦比的《小狐狸》的贝蒂.戴维斯;
格丽泰.嘉宝在《茶花女》中的表演令人心碎,但她当时与米高梅的老板路易斯.梅耶矛盾重重,梅耶对于学院的影响力使得荧幕女皇错失奥斯卡,那届的影后桂冠被梅耶力捧的新人,《大地》的露易丝.莱纳摘得;
而一代I伊丽莎白.泰勒正是由于一场关键性的支气管开刀手术,最终打败了自己的所有对手,含笑拿下了那尊小金人。
目前为止,索尼哥伦比亚为乔茜所做的也不外乎如此。
他们从电影拍摄期间就持续放出乔茜为了电影苦练钢琴的宣传通稿,比如硬生生靠着每天至少十四个小时的练习,从普通钢琴爱好者的水平,飞跃到了专业表演级别。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说辞挺可笑的,只能糊弄糊弄外行人。
但普罗大众包括许多学院成员就喜欢这种刻苦钻研表演的人设。
噢,不管真的假的,他们都认为这位年纪轻轻的大明星是沉得下心去做自己的工作,也为她的这种敬业精神而动容。
然而事实上,乔茜根本没有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钢琴水平也没有宣传文稿形容的那么夸张。
首先,她刚摸上琴,早就签了保密协议的钢琴教师就知道她是一个熟手,基本功非常扎实,只是有些时间没有练琴了。
打个比方来说,就像是很久没玩游戏了,当你开着满级大号重回新手村杀怪时,依然是砍瓜切菜。
其次,电影里看上去那么神乎其技的钢琴表演,镜头调度和剪辑手法要占很大一部分的功劳,她本人的水平是不错,但远远不及最后成片的效果。
与此同时,索尼哥伦比亚的电影公关团队又大力渲染乔茜入戏太深,至今无法走出角色阴影,甚至产生某些心理问题的通稿。
今天是“乔茜.霍顿抑郁发作,恐无力继续拍片”,明天是“当红女星乔茜.霍顿为戏疯魔”,后天就是“是什么铸就了天生演员乔茜.霍顿”,这让乔茜总感觉自己在这些通稿里应该改名叫做“丹尼尔.戴.刘易斯二世”。
与此同时,她的对手们也没有任何懈怠。
米拉麦克斯为《莎翁情史》所做的铺天盖地的宣传暂不赘述,《伊丽莎白》的北美发行方格拉姆西影业也不是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这家独立电影公司做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非常嫌疑犯》、《冰血暴》、《谋杀绿脚趾》、《两杆大烟枪》等影片的发行,宣发能力不容小觑,《伊丽莎白》的凯特.布兰切特在九大影评人评选中的傲人战绩就值得警惕。
万一哥伦比亚和米拉麦克斯的混战之中被格拉姆西捡了漏,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发生的,毕竟《伊丽莎白》的凯特.布兰切特在颁奖季前期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