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令人头皮发麻的眩晕感。
毫无疑问,乔茜.霍顿饰演的女主角艾瑞丝并不是一个可爱或者充满活力的角色,她身上始终带有冷色调的阴暗面。
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阴暗面,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一个把它点燃甚至爆发的契机,那是一种冲动、一种疯狂,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内在的生命激情。
人没有可能真正如同酒精那样干净。
正是这些做为人类必不可缺的阴暗面,让我们从中感觉到人性的复杂和迷人之处,这一片令人捉摸不透的区域正是电影的戏剧张力所在。
而这一点对于艾瑞丝能否真正成为值得思考的人物至关重要,她很难引起观众比较特定的感情,例如单纯的喜爱或者厌恶,上一秒你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流泪,下一秒你会发现她根本不需要——这个女人比任何人清醒和冷静。
有些影评指出,乔茜.霍顿在片中缺少了一种做为蛇蝎女郎最为重要的性诱惑力,即便是一些纵欲的场景也只能表现出禁欲的气质。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
其实性冷淡和性感是两个十分相近的命题,比如休息室与克里斯蒂安.贝尔的那场对手戏,亮白色的洋桔梗、晕开的唇线、绯红的面庞和濡湿的鬓发,这位女演员的表演能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微妙的性张力,禁欲与纵欲不过是一线之隔。
我认为艾瑞丝很像那种冰岛后摇的音乐,犹如圣诗般的假音唱咏与虚幻迷离的吉他演奏,散发着无拘无束又冰冷绝望的味道。
不过这种冷是表面的,当你完全沉浸在电影中时,你会感受到属于艾瑞丝的激情,她无与伦比的钢琴演是音乐与表演的华美结合,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喜欢那段炫技式的演奏环节,可以说是非常震撼和无可挑剔的。
除此之外,乔茜.霍顿很少表现得比以前更好,但这一次显然摆脱了金发甜心和富家小姐的形象,创作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天才女性角色。
横向对比同样饰演一位天才音乐家的《她比烟花寂寞》的艾米丽.沃森,我更怜爱这么一个本质上纯粹专注的人物,而不是那个被人为捏造成怪异疯女人的‘杜普蕾’。
引用我的著名同行罗杰.艾伯特先生的一句话影评:‘无需多言,看完电影之后,你会相信她是一位天才钢琴家,这就足够了。’。
乔茜.霍顿扮演的艾瑞丝,让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内心的专注、孤独、恐惧,以及只属于天才的自负。
好莱坞年轻一代最好的演员之一,实至名归。”
“回到电影本身。
《完美被害人》毫无疑问是一部创新且具有诚意的作品,虽说线索细节的铺垫有一些微不足道的瑕疵,但电影本身对于人性和爱情的思考、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探索等等都是极为可贵的。
电影的剪辑和配乐带有一种悲剧性的诗意,这显然要归功于导演本人的文学素养和美学感知,这让影片由始自终充满了一种迷人的氛围……”
第192章
比起西海岸的大部分影评人们对于《完美被害人》这部影片毁誉参半的评价,东岸戏剧大本营纽约的反馈就要正面积极多了。
《纽约客》的大卫.丹比、《纽约时报》的A.O.斯科特、《纽约每日新闻》的杰米.伯纳德……甚至已经退休的《纽约时报》前首席影评人文森特.坎比,全都为这部电影尤其是女主角乔茜.霍顿唱起了赞歌。
“德国新电影大师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曾说:爱情只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乔茜.霍顿出现在男主角面前时,并不是咄咄逼人的美丽,而是带着一种矛盾和特殊的神秘气质,才是她吸引男人的主要原因。
其实女主角与纽约这座
</p>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