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360节(2 / 2)

“总算没白来”泽儿难得露出一张笑脸来。

外面天气太冷,就算带了炭盆也不可能呆太久,一行人午饭前就回去了。

今天收获并不大,不过两个孩子和欧阳婉若都很开心。

翟氏让下人将钓回来的几条小鱼熬成一大碗鱼汤,欧阳婉若尝了一口后笑着道:“自己钓的鱼,味道就是鲜”

“二婶,以前在丰果村,我们自己养的鱼味道也很鲜美的。”雯雯说道。

“嫂子还自己养鱼”欧阳婉若惊讶道。

项辰祥只跟她说嫂子在外做生意,还开养殖场养鸡鸭和猪,却没说到养鱼。

欧阳婉若这一问,雯雯的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了,给欧阳婉若说起了丰果村的事来。

很多事欧阳婉若都听项辰祥说起过,所以并不惊讶,可翟氏还头一次听到这事,不由边听边惊叹:“没想到方儿这么厉害。”

“婶子,您别听这丫头吹。”

苏可方好气又好笑,要不是知道饶开易有心培养这丫头成阴阳司司主,她几乎都要以为这丫头这段时间是跟说书先生学说书去了。

第669章 鲁诚之的大礼

雯雯声音抑扬顿挫,该停的地方停,该快的地方快,该吊胃口的时候吊胃口,这不是跟说书先生说书时的节奏一样吗

姚氏也没想到雯雯跟在饶开易身边变化会这么大,见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不由自主的勾起了唇角来。

她早说过,不求儿孙有多大的出息,只求孩子们能平安喜乐,泽儿是弘儿的嫡长子,肩负重担,注定要为家族作出牺牲,所以她希望雯雯以后能一直这么快乐,随心所欲。

苏可方和姚氏等人都不知道,饶开易带着雯雯出去,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跟雯雯到茶楼听说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雯雯的语言组织能力,一方面是为了从茶楼大堂里听到就近发生的大事或巷头街尾的小事。

其实饶开易也没有想到,雯雯会这么喜欢听说书,而且学习能力还那么强,每次听完说书后回到他们暂住的地方,总是能将说书先生所说的事重复说给他听,虽然有遗漏,但对雯雯这个年纪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对待雯雯,饶开易与对待几个徒弟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他对雯雯很是放任,很少约束她,正因为如此,饶开易才从雯雯身上发现了更多惊喜。

吃完饭天已经黑了下来,庄子上没有烧地龙,大家在正厅里围着炭盆说话,这样才暖和一些。

看着炭盆,雯雯突然又说道:“娘,明天咱们烤烤串吃吧我都好久没吃烤串了。”

说完,雯雯还猛的咽了下口水,一副馋得不行的样子,把翟氏逗得大笑不已。

说到烤串,欧阳婉若不期然又想到“落梅阁”的事,也笑道:“嫂子,我也挺怀念你弄的那个烧烤呢。”

“公主,你怀念的不是那烤串的味道吧”苏可方朝她眨了眨眼,揶揄道。

欧阳婉若脸上有些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苏可方笑了起来:“我早就准备了烧烤的东西,明天傍晚咱们就烤串吃”

过来之前,她就从空间割了几把韭菜,捞了几只生鱿鱼,还有大虾等吃食让厨娘准备,都交给翟氏存放在庄子的地窖里了,直接刷油洒上调料就能烤了。

听到母亲早有准备,雯雯乐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这时候庄子外面都被大雪覆盖了,也不能出去玩,第二天大家就在庄子里边烤火边说着话,不过即便什么都没做,欧阳婉若却觉得很温馨。

对,就是温馨

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将她的心填得满满的,让她产生了一种错觉,她觉得自己以前就跟行尸走肉无异,直到这一刻才鲜明的活了过来。

越跟项家人接触,她就越喜欢这个家,也更加能体会项辰祥要她敬重苏可方的心情。

因为她有眼睛,她能看到苏可方为这个家的付出。

大家正说着话,就见苏木从外面走了进来,将一封信递给苏可方:“夫人,您的信。”

“谁送来的”苏可方边问边打开信。

“送信的人穿的是镖局的衣服。”也是查过信没问题,苏木才敢把信交给苏可方。

苏可方将信打开,才知道信是王玄春送来的。

“方儿,没什么事吧”姚氏不放心的问道。

魏家这庄子还在盛京城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姚氏才答应苏可方一块出来玩两天,只不过皇帝那边未必就放心让他们出来吧

“是王镖头来的信。”苏可方笑着说道:“我师父和单姐姐离开盛京城的时候把王镖头请了过去,让王镖头运了一车的上好木头回来,过完年才到,王镖头担心到时候守城门的守卫不放行,所以先通知我一声。”

师父临走之前说要送她大礼的,没想到这一车上好的木头。

“娘,您现在又没时间做木雕,鲁师公送您木头卖钱吗”雯雯歪着脑袋问道。

“现在没有时间,那就等有时间再做”苏可方瞥了女儿一眼:“你师公要是知道你要把他木头卖掉,不把你劈了才怪”

闻言,雯雯吐了吐舌头:“还好鲁师公不在。”

苏可方准备了烧烤的吃食还有酒,当天傍晚,苏可方让翟氏把庄子上的几位管事也请了过来和大家一块烧烤。

因为有欧阳婉若这位身份尊贵的公主在,几位管事很拘谨,后来见欧阳婉若除了话少了点,没有一点公主的架子,便也渐渐放松下来。

翟氏知道苏可方有事要这几位管事办,亲自给他们作了介绍。

这天晚上大家很晚才睡,一直睡到了第二天的晌午。

苏可方和两个孩子在空间里睡得正香,就听到苏木在外面猛拍房门:“夫人,快起来,太皇懿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