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

第55章 百万贯(2 / 2)

明远当然巴不得祁真能在汴京。两下里一拍即合,便去官府里又订了契约,将祁真的工钱直接翻了一倍——毕竟这里物价也高。但祁真可以住在史尚已经找好的院子里,估计一年下来,祁真能赚的也不会少。

明远将毕文显留下的那两件毕昇遗物给祁真看过。

祁真完全惊呆了。

他是已经对“活字”有所了解的制版工匠,自然明白毕昇这一整套工具对提高制版的效率有多大的意义。

明远将毕昇留下的那两枚活字也交给祁真,问他的建议,是像毕昇那样制泥活字呢,还是一步到位,制铜活字或者铅活字。

祁真想了想,回答给出答案——先制泥活字,再制铜活字。

他的理由是,铸铜模需要用到泥活字,这边常用的泥活字做出来,就可以交给铜匠,先去铸铜字,铸出铜活字就一劳永逸,可以直接用来制版了。

另外,掌握泥活字的技巧也有好处。毕竟有时会遇到生僻字。这时制版工匠也不必等,直接刻一枚泥活字,制出来就可以用。

明远一听祁真说的,和他那些模糊的记忆完全能够相互印证。

他马上安排史尚去雇佣靠谱的铜匠,擅长雕刻的制陶匠,另外再采购铸铜活字和烧制泥活字需要的原材料。

再加上史尚已经事先在汴京城东找好了一处场地,周围设施齐全,距离城市内防火用的望楼和水井都很近,赁下的年租金在1000贯上下。

至此,明远在汴京城中的第一项大手笔投资总算是投出去了。

这间刻印坊前期投资特别大,尤其是铜活字的铸造。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毕昇为何选用了泥活字,以及他的泥活字印刷术为何推广起来很慢——前期投入太大了,除非有明远这种不差钱的“天使投资人”在,没有谁能轻易将这样的刻印坊建起来。

明远大致算了一下他在这里的开销,第一年,连场地带人工带材料带赠给毕家的祭田,明远的花销在8000贯上下。往后每年作坊需要1000至2000贯的投入,视业务量决定。

当然了,他这刻印坊也会赚钱。只不过赚钱多少不在明远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只需要把钱都花出去就行。

将整个计划与1127交流了一番,金牌系统相当激动地回复明远:

“我最最亲爱的宿主,这是印刷史上迈出的巨大一步,您这次可以获得的‘蝴蝶值’,可真是老多了。”

明远:“那我现在能换‘刀枪不入’卡”吗?

1127:“差不多了。”

明远:不错。

1127:“宿主,您会考虑使用‘百病不侵’卡吗?”

明远:“咦,这听起来不错!”

1127:“那您还需要继续努力哦。”

明远:……谢谢,再见!

*

那日苏轼与他在琼林苑匆匆一见,曾经提到过可以去“洗面汤”的小店去找他。

明远左右无事,那小店又离得近,明远便每天早上起床后溜达到那间店面里去梳洗,却一连好几天都没碰上苏轼。

明远便问店里的伙计,那位“脸特别长”的客官。

伙计们也都对苏轼那张长脸有印象,其中一人笑着告诉明远:“小郎君,那是位官人,只有旬休的时候会来。”

明远恍然大悟:北宋官员每十日有一天休假,叫做“旬休”。苏轼算起来也是个“上班族”,也就只有休假的日子才能到这小店里来,慢慢享受洗面、修脸、饮汤茶药。

他忙问明了旬休的确切日子,那天一大早便来到店里,慢慢等候苏轼。果然,没多久便见到苏轼穿着一身寻常的文士襕衫,趿着布鞋,睡眼惺忪地姗姗来迟。

两人一起刷牙漱口,濯水净面,然后各自点了汤茶药慢慢地品着,随意聊天。

苏轼听明远说他自己要建一间刻印坊的时候,也惊讶得睁圆了眼,反应与种建中如出一辙:“你为了不让苏某人因他人盗印而受损,便打算自己开一家刻印坊,刊印某的文字?”

明远向苏轼一拱手:“按照刻印的数量与苏公分润。此外若有新作,另有润笔之资奉上,苏公千万莫要推辞。”

“倒也不是为了钱……而是这一番心血……”

苏轼眼中浮现感动,看着明远,仿佛望着他天字头一号“粉丝”。

苏轼恼恨盗印,也并非为了他所得的润笔钱少了多少,而是因为盗印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现在他听说明远宁可自己辛苦,也张罗出一家刻印作坊,来为苏轼刊印“正版书”,他便感动不已。

然而想起今日到这里与小友会面要聊的正事,苏轼长脸一红。

“说起来,某也真是惭愧啊!”

明远一听,兴致也来了:竟然有这么一回事?

原来苏轼前日里将先父苏洵与自己兄弟近年来的诗作文章整理出来,找了上规矩的刻印坊印了,准备刊行。他却发现这书本放在书肆里,根本无人问津。

盗印泛滥,自家的书却卖不出去。

苏轼郁闷不已,来找新认得的“明小友”商议。他想着明远既然有办法保全正版,没准也能有办法和渠道帮他把手中的诗集慢慢售出去。

明远一想,他大可以将苏轼手中的存书全部买下,然后放在哪一间书肆里慢慢售卖。

但是他也可以拉着苏轼一道,为确立汴京百姓的“正版”意识做点儿小贡献。

于是他拉着苏轼,将想法一说。

苏轼一挑眉:“这样也行?”

明远点点头,眼里流露出鼓励的眼光。

苏轼天性中本就有着乐观与诙谐的一面,当下瞄了明远一眼,见他成竹在胸,便点点头:“就依你!”

于是,两人约好了日子,在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时候见。

*

汴京城中相国寺虽然是一座香火鼎盛的佛寺,却也同样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便利万姓交易。

站在相国寺门口,苏轼扭头望望身后跟着的挑夫,忍不住苦笑。这些挑夫将他积压在手上的所有诗集都一次性挑出来了。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明远给他出的主意,竟然是来相国寺万姓交易。

明远还说了一个挺奇特的名词,叫做——“签名售书”。

好像是这么个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