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珩掰着指头跟他算:“我们上半年有两次大考,五次小考。”
宋皎点点头:“嗯嗯。”
楚珩保持微笑:“温知全是榜首。”
宋皎使劲鼓掌:“喔!”他挥舞着手里并不存在的荧光棒,为温知“尖叫”:“哇!智多星太强了!文人楷模!”
温知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你先管好你自己,可以吗?”
宋皎道:“我不在,你不应该更高兴吗?”
“我不高兴。”温知正色道,“你不在,其他人都是凡夫俗子,浊气逼人,赢过他们,没有什么可高兴的。”
“哈……”宋皎和楚珩同时发出这样一声。
楚珩不太服气了:“诶,你这有点过分吧?难不成我也是凡夫俗子?”
温知认真地想了想,楚珩惊道:“不是吧?你还要想一下?你什么意思?”
温知考虑了一下:“你勉强不算。”
三个人说笑着往里走,宋皎和楚珩抱着温知的手臂,就差蹲下来抱住他的大腿了。
“大佬,求带。”
温知拖着他们两个往前走,无奈回头:“松手。”他转头看了看四周,附近都是着青衣的太学学子,他有些不好意思,压低声音:“你们两个快松手,很难看。”
宋皎笑着道:“不,马上就考试了,沾沾考运。”
温知无奈至极,抬头看天。
*
第一年入学,太学考试的流程还和院试相似。
上午是墨义和贴经,下午是策论。
今年的墨义变口义,和贴经一样,都是和考官面对面的口答题目。
学子们都候在门外,书童喊到谁的名字,谁便进去应试,答完就从另一个门离开,在课室里等候,防止透题。
宋皎拿着书,本来是准备临时抱佛脚的,可是他和朋友们太久没见。
所以他一边拿着书,一边和朋友们讲话。
说了一大堆,连书都还没翻开,才翻开一页,书童就喊到了他的名字。
他是院试第一进来的,他当然在前面。
“宋皎宋公子。”
书童话音刚落,原本等在门前的学子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情,转头看去。
他们窃窃私语。
“就是那个,宋丞相的孙子?半年没来上课,去西北历练了?”
“就是他,也不知道他该怎么考试。”
“这有什么可担心的?口义和贴经背一背就有了,人家肯花心思去背,怕什么?再说了,人家平定西北,可比我们这些死读书的厉害。”
那头儿,宋皎已经把书收起来,跟着书童进了房间。
他进去了,极个别人说话也越来越没分寸。
“西北那些事情,有宋丞相在背后指点,换了在座任何一个人,便是一只兔子去西北,怎么会办不好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