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纺织将棉花变成布, 前提是要先把棉花制成线。
一般都是先用手指将棉花揉搓成指头粗的小细条, 然后接下来便是要靠纺车进行织线了。
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般都是左手拿着揉好的小棉条, 从这个小棉条里面抽出一个小头, 挂在纺车上。
脚踩踏板转动纺车,将这种线头绕起来转到转盘上,左手随时添加棉条, 慢慢的将无数个面条上的棉花拉成了纱线, 绕在一起,棉线就这么做好了。
不过这种做出来的绵线都是单线, 姜子延要求做出多股线来,将这多股线缠绕在一起, 混成一股线, 在经过纺车织成布,便会耐磨又结实。
随着材料和技术准备齐全之后,姜子延又开始通过水泥厂广贴告示, 说他新开了一家纺织厂, 正在招学徒,要求是招收的学徒全部都是女子,而且要年轻一些的, 半大的孩子也要, 可以从小培养。
水泥厂几乎招的都是男工, 而纺织厂招的几乎都是女工。
这下整个临安地界的乡下女子们简直不敢相信,她们也能去当学徒,挣钱养活自己。
世道本来就对女子多有苛刻,女子生下来几乎都是为了嫁人多换几两礼金。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地位是很低下的。一般只有上了年纪的中年女子能够在城里或镇上找到一个做洒扫的粗活。
像姜子延这种纺织厂全部只招女工的还是第一家。
江南的民风要更开化一些,因为纺织业比较发达,所以招收的女工比较多。
但在临安以南以北几乎都没有什么活只招女工,这个消息让全县的女子都震惊不已。
告示上说的待遇十分不错,不过就是赢钱给的少了些,但在那白吃白喝白住,已经很不错了。
这种条件十分适合家里太贫穷,养不起太多孩子的人家。
与其让家里的女娃早早定亲嫁出去减轻负担,不如把她送到织造坊当学徒。
关于招学徒的事,当然也不是谁来了都要的。因为是第一批学徒,以后可能会成为织造纺的中流砥柱,所以招第一批学徒的时候姜子延都是亲自看过的。
将来当学徒的人里面,嫁了人的很少,几乎都是未出嫁的半大姑娘。
其中有一个姑娘姜子延对她印象十分深刻,让他不禁想到了曾经在清平村见过的二丫。
小姑娘姓黄,叫黄招娣,能说会道,十三岁的年纪就很懂事了。
在乡底下,一般十三岁的年纪就已经定亲了。
姜子延问她为什么想到这里来当学徒,小姑娘竟然说是因为自己不想嫁人,这才磨着自己的娘带她过来当学徒的。
姜子延又问她为什么不想嫁人,小姑娘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