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只是这三句话,没有前言后语,纳兰性德和曹寅只当胤礽有感而发,没有多想,直到他们以后听到《桃花扇》,才满头问号。
《桃花扇》描写的是明末的事,歌颂的是对前明忠贞不二的人,为什么太子会早早知道《桃花扇》中的词?
总不能是大清的太子支持孔尚任写歌颂前明的戏曲吧?
这大概会成为千古之谜。
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并不懂汉语,只听着汉语的韵律,感到特别好听,和特别悲伤。
纳兰性德诗词天赋点满,学了哪国语言就能用哪国语言写诗。他手中已经有许多各国语言的诗词书。
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与胤礽交流的时候说英语,纳兰性德便用英语将这三句话翻译成了诗句。
外文诗没有中文诗那么多规矩,对纳兰性德而言,作诗特别容易。
他吟出三句诗之后,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倒吸一口气,连连称赞。
玛丽女士道:“这是你们大清的诗?”
胤礽道:“我说的不是诗,但容若将其翻译成了诗。我都说过了,容若是大清如今公认最厉害的诗人。他学了哪国语言,就能用哪国语言作诗。说来,容若把自己在大清的诗翻译好带来了。”
在外国,很难解释“词”和“诗”的不同,就全说是诗歌了。
胤礽要用文化开路,树立大清文雅友好的形象,纳兰性德的词自然不会少。
胤礽之所以先翻译纳兰性德的词,而不是唐诗或者宋词,是因为纳兰性德还活着。
让外国上层人士先崇拜纳兰性德的词,显然对大清好处更大。之后他们了解了中国诗词,自己就会去学习中国其他诗词,不用胤礽刻意推广。
胤礽和威廉三世、玛丽女士成为朋友的这几月,他赠送给了对方东方的礼仪书、历史书和诗词书。这些珍贵的书籍被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带去了英国,后来被皇室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胤礽也通过这些看似散漫无刻意的交流,成功让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认可了大清在宗教方面的态度,争取了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在大清反对罗马教廷上的支持。
当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知道罗马教皇居然想插手大清,大清要全面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时,都表示会竭尽全力支持大清。
他们也彻底将大清这个敌国放在了自己朋友的位置上。
比起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同样厌恶罗马教廷的英国和荷兰,不才更应该是大清的同盟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