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百姓知道,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骚乱是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不想让这个消息,被海外诸国知晓。
大炎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大量人口,这是优势,也是让永兴帝不敢做出某些决策的束缚。
大炎想要不落于人后,必然不能只倚靠少数船只出海,发展海贸势在必行。
然而海贸获利过巨,想要参与海贸的成本也同样不低。
若是不想看到海贸只被少数大商把控,那么朝廷也只能鼓励行商,让更多人拥有出海的资本。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粮食问题可以解决。
有土地的百姓不再为温饱而发愁,没有土地的百姓也可以用银钱买到足够的粮食。
若是没有穆空青,永兴帝心里即便有再多雄心壮志,此刻为百姓考虑,也必然只能徐徐图之,以防动摇国本。
可以说,穆空青在此时献上的两样高产粮种,直接推翻了永兴帝关于海贸一事的规划,也彻底改变了永兴帝于海外诸国的态度。
不与西国结盟,是因为大炎国土广袤,又离西方大陆甚远,没必要搅合进他们的事情里。
但与西国保持友好往来,甚至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援手,则是穆空青和永兴帝在了解过西方诸国形势之后,心中存下的私心。
穆空青不希望如今的海洋霸主永垂不朽,更不希望按照上一世的历史进程,任由新王即位,再一次成就日不落。
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彼此牵制,鹬蚌相争。
很显然,穆空青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和永兴帝不谋而合。
只不过,在穆空青献上粮种之前,永兴帝只想看他们鹬蚌相争。
而在得知土豆和番薯的产量之后,永兴帝便想着,大炎该如何做那个最终得利的渔翁了。
永兴帝在位数十年,经历风雨无数,他绝不会小看任何人。
大炎的船队抵达西方大陆不过数月,他便能将西方诸国的消息摸个大概。
反观西方诸国的船队来到大炎又有多久了?他们怎么可能对大炎的状况一无所知?
若是大炎寻获高产粮种的消息传开了,天知道这些人会不会直接调转枪口,转而开始防备大炎。
永兴帝不想冒这个风险。
一场宫宴结束,穆空青第二日便亲自去了城外,对所有知晓此事的农人们都下了禁口令,同时也与他们的家人同样签下活契。
先以朝廷明令进行恐吓,再以许以重利安抚人心。
这些能被庄子聘用的农人,本就是事先查证过的老实人,经了穆空青这恩威并施的一遭,自然再不敢向外透露消息。
而先前已经知晓此事的人,穆空青也没有再去管束,只叫这些农人们放出话去,也不提别的,只管说这东西是权贵们喜欢的稀罕物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