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去下河村探望了姥爷姥姥和几个舅舅。
田小苗和柳冬生带着一包山货,踏上了归程。
经过邻省,他们下了火车。
按照地图上的路线,找到某县的烈士陵园,探望陈淑英同志。
田小苗这才晓得老家那是一个衣冠冢,陈淑英同志留在了异地,跟同志们在一起。冬子小时候,父亲常常跟他说:“冬子,你娘跟革命先烈们在一起,不会孤单的……”赶着回乡,父亲都要拐弯来烈士陵园看一看,跟淑英说几句话。
松柏掩映,庄严肃穆,一座青石墓碑高高耸立。
柳冬生站在碑前,克制着内心的情感。
“娘,我和小苗来看您了……”
田小苗伸出手,抚着墓碑。
上面嵌着陈淑英同志的照片,穿着军服,齐刷刷的短发,抿着嘴笑着,跟她儿时看到的那幅照片一模一样。
她和柳冬生并排站着,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对先辈的追寻,对烈士的崇敬,对亲人的怀念……
第161章 .牵绊
*
回到京城,田小苗和柳冬生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们一个星期团聚一次,多是柳冬生过来。
家属院在办公区后面,隔着一道院墙,单开了一个小门,方便人员出入。院里有一栋红砖小楼,四层高,呈南北向,大斜坡楼顶,灰瓦,高烟囱,有着浓郁的苏联风格。
这是标准的筒子楼,每一个楼层都带着长长的回廊,楼梯在中间,两边各有四个套间,水房、厨房、洗手间都是公用的,跟楼梯挨着。楼前有一个大花坛,栽着雪松、冬青、月季,还有两棵海棠树,郁郁葱葱。
田小苗的家在二楼,圆拱形门头、圆拱形窗户,很有美感。两个房间南北通透,光线很充足。
在六七十年代,筒子楼算是“先进”的,能盖楼的都是重要单位,一般人住不上。可她更喜欢四合院,如果有机会,还是想搬到院里住。
楼里都是同事,很安静,很少有人串门。柳冬生来得多了,跟大家都认识了,在楼道里碰见了,就客气地点点头。
由于工作性质,闲杂人员很少,家属也很少。成家的同志多是体系内的,夫妻双方从事着同样的工作,行业外的多住在别处,也有两地分居的。
这个年代,夫妻两地分居很常见。
那些支援“三线”建设的,大多如此。还有国防工业体系,搞尖端科技的更是隐姓埋名,去了不知名的地方,一年见不了几回面。
没有怨言,只有奉献。
这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年代,也许有点偏激,可不失热血和奋斗精神。不管是科技人员,还是工人、干部,都有奋斗目标。
作为国际问题专家,田小苗更是发挥了自身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