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些小故事在九月活得水深火热的考生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饱含对后来者的“怨念”或“期待”,被扩展成了大戏,甚至增添了囊萤映雪、读书拜相等等故事环节,就都是后来的事了。
不过,这些事与县学里的起码三分之二学生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没有报名或者没有被师长鼓励着报名的学生们,在九月的第一个休沐日完成了他们第一年的学业考试。从一开始冲着县学学习里的减免学费、奖学金等等内容来的学生们,度过了紧张的等待后,张贴出来的榜文中的优秀学员,成功拿到了属于他们的奖励。
出自白露商街赞助的东荆郡各个县学的福利待遇,成为这个秋天里,出身贫寒的学子们讨论最热烈的部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拿到了学科中数一数二的成绩,但加上学费减免和帮工换来的学校餐食补贴,基本覆盖了成绩在前三分之二部分的贫寒学子支出,这让他们继续念书的可能性增加了不止一点。
至于一小部分被挖掘出的偏才,绝大多数被当科夫子拐走直接做了学徒,也有少部分人如薛瑜期待的那样,作为一张认知世界的白纸,接受新教育后展现了惊人的认知世界的才华,参与进了特殊实验小组,在县学学习成绩上拥有了特殊照顾。
总的来说,只要是肯付出努力的学生,都能在薛瑜想方设法提高寒门学子入学率,发布了县学相对隐蔽的一些政策条款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到最低标准的学费减免。也就是减免一半束脩,并且束脩里包括了用简单的勤工俭学工作换来的饮食。
对大多数的寒门学生父母来说,不同于后世可能因为信息差被成绩单欺骗的同类们,他们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成绩,而在于钱款,因此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们走向歧途的可能。毕竟,要是能赚到承诺中的学费或者奖金解决生计,学生们去不去上学、取得了什么成绩,在家长眼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眼看着许诺中的好处终于落在了实处,在返乡的学生们投入秋收农忙的同时,让一些家庭的重心悄然走向了不一样的选择。为“能通过读书赚钱”这个新出路高兴,也因此聚集了更多人。
在乡间接受了一点扫盲教育后,展露出不一般天分的孩子们,因着第一批入学的学生们取得的结果,被挪走了面前的一部分大山后,夜间闲下来的时候,逐渐会被提及:“明天去问问在县里读书的大伯家的阿兄?让他们瞧瞧你行不行……”之类的内容。
回家后的县学学生们很大程度上分担了扫盲、宣传、做基础评估和校正的重担,提前加入了整个教学规划圈子,而正是这样的经历,与在县里和士绅子弟接触的经历结合,让许多人心中不知不觉诞生了更多的渴望。
有人欢喜有人愁,虽说因材施教,薛瑜也需要扶持寒门成长,但是眼下的东荆,可不是在推行义务教育。就算是薅到了羊毛,薛瑜也支撑不起送所有人上学的费用。况且,由奢入俭难,争夺教育资源本身,也是能给予寒门的未来奖励之一。对实在教不动、不愿意上进的学生,薛瑜也不会给这部分人太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