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夭仔细斟酌后说道:“这件事我确实也曾想过,我觉得启蒙的话不便收取费用,只要孩子们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便可以,如果一旦讲到些博学的知识,便免不了要收取费用,陶先生觉得如何?”
陶行知点点头,这样最好了,其实不仅是孩子能受到启蒙,很多成年人也可趁此机会学习到知识,对自己的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
而且一旦此项技术能推广开来,对禹朝的整个国力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孩子们受到启蒙知识之后,如果真有理想抱负,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想要考取科举,出入官场的话。
那时候便需要自己去拜访名师,或是购买些文学大儒的课程了,到时候就全凭自己的本事。
陶行知摸了一把胡子:“如此甚好,只是春湘城这地方太小,如果从禹都开始推行的话,定能很好地在全国开展开来。”
宋小夭表示同意:“陶先生,先不忙,这本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想,起码还需要几个月来试验,这术法和材料都是需要准备的,不瞒陶先生说,今年年底前,我们阖家大抵就会搬到禹都去。”
“到时候说不定能遇到有缘人帮忙推广,那就再好不过了。只是,如果时候耽搁得晚了,可能需要陶先生一同到禹都,不知道陶先生能否答应?”
见到陶行知面上似乎有犹豫的神色,宋小夭又说道:“陶先生不愿意也没关系的,我们也可以过来春湘城记录,反正从禹都到春湘城,快的话几日也是能到的。”
陶行知拍案而起:“老夫自然是愿意的,这推新的场景我怎能不亲自看见,到时候断不能少了我在。”
果然这老头儿的性子很合自己的心思,宋小夭起身行了一礼:“那我便替这天下的孩子们,先多谢陶先生了。”
“事情真能办成的话,恐怕天下人都该感谢你才是,那我们便这样说定了,自今日起,我便开始备课了。”
宋小夭哭笑不得:“陶先生,您先别着急呀,八字还没一撇呢,我这记录的法器还没想好要怎么做呢。”
陶行知却是甩了甩袖子:“那我可管不着,你今日既然跟我提起这件事了,便必须要完成,到时候,你可就是禹朝的一大功臣了。”
他接着说道:“你们宋家不是祖上在禹都吗?到时候重新闻名于天下,也是不成什么问题的。”
宋小夭疑惑道:“陶先生,您怎么知道我们的祖上是在禹都的。”
--